有人称,很多公司的APP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获取他人隐私权限。记者在安卓系统环境下,选取了10款当前的主流APP,对其获取隐私权限情况进行实测。10款APP中有2款未经提示直接开启若干隐私权限,有5款APP若用户不同意开启某些权限,就无法正常使用。百度贴吧和爱奇艺两款百度系APP未经提示就直接开启了有关隐私权限。百度、百度地图、百度外卖等APP也比同类APP要求获取的权限多。(3月28日《新京报》)
从记者实测情况来看,相比同类APP,百度系APP开启隐私权限较多,甚至存在未经提示和同意就开启隐私权限的情况,显然这是过度滥用技术,涉嫌侵犯用户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联想到李彦宏近日关于“隐私换便利”的观点,不难看出,百度系APP乃是“言行一致”,通过各种手段,从用户处获得更多隐私权限,以掌握到更多的数据信息,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手机APP滥开隐私权限由来已久,诸如社交、约车、购物、外卖、导航等APP,已经成为手机里不可或缺的工具,强大的功能为用户带来各种便利服务,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可与此同时,用户的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电子邮箱、QQ账号,甚至于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敏感隐私信息都处于“祼奔”状态,被互联网公司收集到海量数据中,用于其它商业行为。
这些隐私信息,都是在下载安装APP时“同意授权”的,可如果用户不同意授权,则就无法使用或者被限制使用某些功能,显然用户也很无奈,只能被迫“同意授权”。而且,还有些流氓APP更为过分,不仅随意开启隐私权限,还存在恶意收集信息数据、诱骗欺诈、恶意扣费、锁屏勒索等违法行为,并将相关数据倒卖给其它违法分子,用于电信欺诈等犯罪,令用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2016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等。2016年12月发布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
虽然监管部门对APP权限问题很重视,并多次进行整治清理,可现实并不乐观。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二季度检测发现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共计42款,其中不少软件就涉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有消协工作人员通过检测发现,在手机下载的100余个APP中,79个可获取定位权限,23个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点开“电话与联系人”一项,有14个APP甚至可以监听和挂断电话。
显而易见,手机APP滥开隐私权限,侵犯用户利益的情况太过普遍,需要采取严厉措施加以规范,对违规行为依法重罚。同时,监管部门要制定手机APP权限开启标准,邀请专家和用户、企业共同协商,权衡个人隐私与便利服务的界限,拟定各类手机APP授权许可项目,并严格限定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数据的范围。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