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江苏淮安的一家民营医院以“老人住院一周只收100元”的举措收获了不少赞誉,但也引起了舆论的质疑。
是天使还是恶魔,终究还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随着媒体和有关部门的介入,这家民营医院的骗保迹象越来越明显。当地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在上周向媒体通报“初步证明医院涉嫌骗保后”,于昨日再次向社会通报,确定涉事医院骗取医保。
而几乎在同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也被媒体曝出骗取医保资金。涉事医院正在接受调查,但是从媒体现场的调查情况来说,基本可以坐实骗保的问题。
一家是民营,一家是公立,在骗保问题上不分类别。事实上,医保套现早已是“旧闻”,揆诸报端,类似骗保新闻屡见不鲜。骗保方式上,涉事医院也多与上述新闻中两家医院的伎俩大同小异,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检查环节,患者不用提供任何资料,也不用进行任何检查,一些医院就可以开具住院证明;二是在诊断环节,一些医院认卡不认人,一家有社保卡,全家都可以住院、拿药;三是在住院环节,一些医院居然发明了“挂床”——假住院,拿药像点菜。
所有的伎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多产生医疗费用,进而可以通过医保“骗钱”。而患者与医院之所以在骗保问题上彼此配合,从表面上看,是双方存在道德风险。对患者来说,通过医保,不用花钱买更多的药、看更多的病,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而对医院来说,通过产生更多的医疗费用,能获得更多的“灰色”收入。
这看起来似乎是双赢的过程,但需要厘清的是,医保制度是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方面,骗保其实是对全体参保者的利益戕害。一个并不难理解的常识是,医保池的资金是相对固定的,有骗保的发生,意味着资金的流失,最终用于医保建设的资金会相应减少,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公共福利。
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个人或机构天然的趋利避害的冲动,道德风险的存在,本身就无法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这种风险无计可施。具体到医保来说,通过严密的规则和监管体系建设,是能够规避道德风险带来的问题的。
从上述骗保的情形来看,无不与医院管理失序、医疗管理部门监管不足、医保中心监督乏力有关。不过,单从这些管理、监管、监督层面查漏补缺,恐怕依然不够。
毕竟,通过深究背后的问题,骗保把戏的屡屡发生,还与医疗体制本身的问题有关。比如,在基本实现全民医保覆盖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有人用自己医保卡为全家人买药的情形?这背后折射出不同群体在医保待遇上的差别问题。再比如,为什么医院在增加医疗费用上“不择手段”、漏洞百出却还屡屡成功?这显现出的则是医疗激励机制以及医保支付方式的问题。
于此而言,骗医保把戏的高发,背后所对应的问题可能是复杂的。要遏制其发生,必须从问题根源上进行治理,否则,只怕又会沦为治标不治本的尴尬。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