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读不懂”的热词,看医改如何精准发力

2017年03月14日 07:48   来源:工人日报   罗娟

  医改不是一张社保卡、一个部门、一个文件能够解决的,需要周详的顶层设计,协调整个医疗体系——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诸多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分级诊疗试点”“三医联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全国两会上,医改“小目标”成了热词,从代表委员到卫计委、人社部官员,不断“问诊开方”。而不少网民面对这些专业词汇,留下了“捂脸”表情——“看不懂”。

  在治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两会上开出了哪些药方?百姓将收获哪些医改惠利?我们不妨从这些读不懂的热词来看一看医改如何精准发力、全力攻坚。

  免去东奔西跑报销医药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关键。“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这一惠民举措,对于长期异地定居、异地工作或者疑难重症异地住院的人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这有望缓解患者为报销个人垫付费用而奔波的周折。不过,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得分三步走。看来,难题得一步步破解。

  缓解到大医院“看病难”,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是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由于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要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现状,就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目前,上海、山东等地在推行医疗联合体,大医院牵手附近的小医院,这可以让优质医疗资源合理下沉,均衡配置。而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则可以为百姓提供长期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免去跑医院的诸多不便。

  让百姓看得起病,理顺药价、取消“以药补医”是关键。全国两会上,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表示,今年要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疗机构将彻底告别“以药补医”时代。这一消息让很多人兴奋。当然,取消“以药补医”,是难啃的“硬骨头”。可以预见,一旦啃下这块“硬骨头”,那些便宜好用的“小药”、国产药将出现在患者处方单上,“看个感冒动不动上千元”的现象将有望避免。

  调动医生积极性,给予合理报酬、认可其专业技术价值是关键。医改要顺利推进,必须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依然是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让医务人员薪酬在现有水平上适度增长。

  一个又一个改革的关键点,显示出医改的专业性、艰难性。

  回头看,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我国8年医改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然而,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制约着医改推进的步伐。

  医改再攻坚的关键词之一是夯实“三医联动”基础。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将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谈判、药品耗材联合采购与结算、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医保信息系统建设等职责合为一体,由一个机构统一行使,将有利于实现基本医保基金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发挥医保对采购药品的集中支付功能,通过量价挂钩降低药品价格,有利于加强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制约、规范其服务行为,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形成医保和医改政策协同,避免“九龙治水”。

  透过以上种种,我们大体能够读懂医改之难。

  医改不是一张社保卡、一个部门、一个文件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周详的顶层设计,协调整个医疗体系——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诸多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还要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包括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畅通基层人员职业上升通道,形成以品德、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此外,还要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对社会医疗机构给予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投向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医疗服务领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应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打破利益藩篱,追求改革实绩,让百姓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