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对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一环,医疗卫生话题总是牵动人心。纵览此次《规划》的目标、任务、措施,从分级诊疗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从推动医药分开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从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向明确、路线清晰、配套完善、“实”字当头,给广东医改按下了“快进键”,也彰显了广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务实与担当。正如有网友所言:路线图和时间表都有,不空不虚、措施得力,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强基层、补短板,是广东医改的“主旋律”。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薄弱、资源分配不均是医改的一个重要难题——这是全国的问题,也是广东的突出问题。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突破口。2016年初,广东省财政统筹安排三年112亿元资金强基层、补短板;从2017年到2019年,广东各级财政还将投入500亿元,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目标。根据《规划》,到2017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县域内住院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从补齐边远和基层医疗资源“短板”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背后除了大手笔投入,还涉及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就医理念、就医秩序的深刻调整,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抓住了医改的关键。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处处激流险滩,充满挑战,“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而伤筋动骨的改革不能单兵突进、零敲碎打,需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只有医疗、医药、医保“三医”协同推进,医院管理、医保监管、药价治理等重点工作齐头跟上,改革才能有效解决体制机制性矛盾、迈过利益格局调整,进而见成效、出成果。根据《规划》,广东将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建立补偿机制,推动医药分开,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这些改革直取以药养医等顽疾的“七寸”,以统筹联动抓住了医改的关键,体现出广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魄力与勇气。
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广东”,医改是一场“重头戏”。而检验医改的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最重要的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广东人民的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而根据《规划》,到2020年,广东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全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8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水平,城乡每万名常住人口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5%以下……人们对生活的期待水涨船高,而这些数据将成为广东民生改善的最好注解。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医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医改是系统工程,道阻且长。今后广东将继续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拿出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不畏艰险,触碰难点,做好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做到狠抓落实、蹄疾步稳,让健康广东的美丽图景渐次展开,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