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乡现状如同遭遇了雪崩

2018年01月18日 18:17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近一个月,雪乡以罕见的频率,源源不断地输送头条。

  在游客投诉雪乡客栈老板“坐地起价”、导游在旅游大巴上强售套票之后,又被曝出有导游因游客在车上没有交费而殴打游客的消息。15日,一段“导游在带团去雪乡途中殴打女游客”的录音音频引关注,导游在要求游客交费未果后,先后殴打了至少两名游客,有目击者称其中一名男游客被打得“满脸是血”,该导游目前已被抓获。对此旅行社回应称,导游打游客是因为“客人把导游激怒了”。

  在舆论场上的轮番刷屏,似乎证明了网友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四处挨刀的常识性判断:这是大环境恶劣,而非“个别现象”“害群之马”“运气问题”等套路化说辞可以应付。

  雪乡管理部门曾表态:要将舆情防控摆在第一位对待。现在看来,漏洞百出,每一片雪花似乎都能引发雪崩。导游宰客本常见,然而一句“雪乡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火速蹿升头条;打人导游被警察捉获,本是一篇“对宰客现象绝不姑息”的宣传材料,然而旅行社一句“客人把导游激怒了”,又把网友给激怒了。这是机制性问题早已形塑了行为模式、内化成思维习惯,简简单单一句回复,都能呈现出反社会常识、滞后整体时代的头条潜质。

  何况现如今的雪乡,它本身已经变成“东北问题”的符号。如果说人口流出、投资不过山海关、经济负增长、GDP造假、塌方性腐败、政商关系不清等话题本身还具有一定讨论门槛,那么景点宰客可以说是人人有份、人人有感,可以迅速形成大众参与的通俗话题。

  不需要复杂的知识结构,一般人也能立即捕捉到宰客与上述宏大话题的内在同构,所指向的根源性症结。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每每这种新闻出现,“地域黑”总是常见的讨论模式,而与雪乡无关的抚顺网信公号上,在雪乡首次火爆舆论之后,会刊出一则不妥文章。这说明在公众的潜意识里,雪乡宰客只是东北诸多深层次问题的戏剧化展现,这恐怕远远超出了单单一个雪乡“舆情防控”的承载能力。

  所以说,雪乡不只是遭遇雪崩,它本身就引发了一场雪崩。它把诸多在舆论场上原本处于严肃口径、聚焦东北问题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等,全部聚拢到市井表达的社会新闻层面,并整体转译、集中爆发出来。

  在雪乡第一轮宰客风波刚刚出现之际,当地媒体匆匆刊出一则体验式报道“雪乡人将心注入擦亮服务”,展现雪乡岁月静好的一面。其实这完全低估了公众对宰客问题的理解能力。当公众将雪乡宰客与投资不过山海关相勾连,表明了宰客问题的现状之严重,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景预判。因而,当雪乡这种微缩景观,与东北这种宏大叙事相勾连,哪怕一句不得体的话,都能扩展出巨大的阐释空间,释放出无穷的爆款能力。

  但这同时说明,雪乡的问题,哪怕是一般网民,都已经看出它不是舆情层面的问题了,甚至也不只是东北问题,毕竟“北有雪乡、南有丽江”也是常见的网民评论。这种宰客问题,已经是一地治理能力整体水位的标记物。只是在几十年反复呼吁,极端案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依然像个无解难题。

  其实一个地方的整体观感,民众对它的信心强弱,并不是在高大上的新闻里渲染出来的,恰是在这种事关平凡生活的社会新闻里勾勒出来的。如果一遇热点,想着的还是舆情应对,随着媒体风向而摇摆治理思路,不愿甚至不敢顺着线索追究背后的严肃问题,那么恐怕舆论的雪崩会接踵而来。毕竟,用堵管涌的方式,是救不了雪崩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