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要终结“奇葩考核”,除了形成共识,更要付诸实际行动。其中之一,就是需要有一定刚性约束,应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结合地方实际,用法治思维,列出具体明白可操作的清单,做到不在清单之内的,一律免“考”。同时明确,如再有“奇葩考核”,基层有权拒绝,并且追究相关考核者的责任。
雇临时工、大学生赶制台账,动员群众“帮忙站台”,请广告公司炮制光鲜年终总结……每到年底,总能见到许多迎检乱象。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迎检乱象有的确实是基层弄虚作假,但也有一些是被过多过滥、不切实际、不接地气、标准任性、指标失当的“奇葩考核”逼出来的。(1月12日半月谈网)
其实不用记者调研,一句“每到年底”就很能说明问题。不同的是年份变了,相同的是许多迎检乱象依然,甚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介绍,当前各地各部门年终检查、考核指标种类繁多,包括为民实事工程、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综合治理、扶贫工作、信访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城市管理、行政审批、依法行政、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等,粗略统计就有近百项之多。
其中有的基层单位为了迎检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自然不可原谅,应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就严肃查处一起,以儆效尤。但对那些被“奇葩考核”所逼,为了迎检,不得不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又该如何呢?
比如,某地宣传部门负责人以某项重点工程为例吐槽:“去年快11月了,才通知说要考核在中央级媒体上发稿,时间赶不及,只能拉关系、托熟人,无病呻吟罢了。”再比如,有些会议活动要考核党员到会率,有的党员到会率考核必须在80%以上,可村干部表示,农村地区外出经商、打工的党员很难做到每月回来,为了对付考核,只能在数据上“加工”。 还有基层公务员反映,考核要求他们要在上级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发文章,且发表后必须达到一定阅读量,“不求考核排第一,但也不能让领导脸上无光,只能‘自掏腰包’找刷票公司搞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样的“奇葩考核”,除了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去应付,恐怕只能“挨板子”。
可以这么说,没有来自上级部门的“奇葩考核”,基层就没有必要去弄虚作假,起码弄虚作假的现象会少了许多。换言之。遏制弄虚作假,当从终结“奇葩考核”开始。对此,也有不少干部和专家认为,考核过多过滥是基层形式主义泛起的一大根源。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改革上做文章,要多问计于民,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检验标准。
这些观点虽然都对头,却也都似曾相识,更都流于一种空谈而未能付诸实际行动。否则,就不至于“每到年底,总能见到许多迎检乱象”了。
因此,要终结“奇葩考核”,除了形成共识,更要付诸实际行动。在笔者看来,其中之一,就是需要有一定刚性约束。具体而言,无论年终检查还是考核指标种类,不能听凭一些地方、部门随意而为,便宜行事,更不能靠“长官意志”拍脑袋,而是应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结合地方实际,用法治思维,列出具体明白可操作的清单,做到不在清单之内的,一律免“考”。同时明确,如再有“奇葩考核”,基层有权拒绝,并且追究相关考核者的责任。唯有如此,“奇葩考核”才可望没了市场,才能建成服务型政府,使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为群众服务中去,根治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形式主义沉疴,还考核一个本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华而不实的脱贫评比也是形式主义
别把年终工作考核搞成“材料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