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而不实的脱贫评比也是形式主义

2017年12月07日 07: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石川  

  如果不是搞那么多大检、小检,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他们还会敷衍么?还会热衷于形式主义吗?不应该抛弃所有的检查,但半年多达5次检查,是不是多了点?

  ----------------------------------------------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旗上下气氛紧张,由于在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作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扶贫本是件十分具体、客观的工作,但一些干部反映,评比分数带着明显的主观倾向,未能真实反映扶贫效果。(《经济参考报》12月6日)

  针对脱贫攻坚作检查评比,确有必要。不检查,怎知有没有“真扶贫、扶真贫”?不评比,怎知脱贫效果如何,孰优孰劣?但是,凡事最怕走极端,政令再深孚民意,一旦走形,就会背离初衷。

  以报道所披露的乱象为例,“交叉检”初衷良好,互相监督更容易探察到真相,但为了排名靠前不惜互相拆台,故意给对方打低分,就会让互相检查变味;至于半年时间内要接受2次“大检”、3次“小检”,势必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而在迎检中,全旗花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共计20万元,如此劳民伤财,难怪有干部直言:“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如此检查评比,称得上另一种形式主义。检查组累,基层干部累,普通农户累,如果“累”出了效果,倒还罢了,关键是这种累,有多大现实意义?耗时耗力耗公帑,却没有检查出脱贫真相——互相打低分,显然不是真实情况;统一口径,干部“收买”贫困户以应付检查,“你说认识我,我就帮你搭牛棚”,显然也不是真实情况。

  这种检查评比,一旦愈演愈烈,不仅伤及脱贫事业,更可能激发基层怨气——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贫困户也啧有烦言。如果不及时加以改造,势必导致应对检查评比中的形式主义越来越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三不做”现象: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

  “形式主义害死人”,谴责基层干部搞形式主义之时,还该追问他们为何搞形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曾表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诚如斯言,如果不是搞那么多大检、小检,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他们还会敷衍么?当然,监督检查是必须的,但半年多达5次检查,是不是多了点?

  几年前媒体披露,以温泉著称的内蒙古某县城,一到年底,当地官员就遭罪。当时一名分管外宣工作的副县长对媒体抱怨,年底了,很多部门要过来参观考察、检查验收。有一天,他接待了十来批客人,陪洗了8次,整个人都快泡虚脱了。如今,这种现象或有所改观,但需探讨一个基本事实,检查为何有泡温泉项目?扎堆年底的大大小小检查中,有没有多此一举的?联系到跑偏的脱贫检查,不由得使人发问,什么样的检查才是真正需要的?

  我们常说“好经被念歪了”,既然是好经,为何会念歪?好经都是被谁念歪的?念歪了好经,是不是该担责?这些问题都应该一一理清。

  具体到脱贫检查,为规避形式主义,能否换一种方式,比如能不能变明察为暗访?贫困户有没有脱贫,基层干部的扶贫工作究竟怎么样,检查组不妨搞突然“袭击”,悄悄探问贫困户,而不是大张旗鼓,唯恐天下人不知。再比如,能否别再做表面文章,别让基层政府接待,别打扰当地干部的工作秩序?某驻村干部说,这一年自己就顾着“迎检”和整改了,“为了准备检查材料和迎接检查,经常开会到晚上十一二点,根本没有时间走村入户。”“最近30天里,我只有两个晚上没会。”如果此说法属实,脱贫检查的确该纠偏了,有的检查该叫停了。

  年底渐至,除了叫停华而不实的检查,遏制劳民伤财的评比,更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纠偏机制。这种机制应该发挥最基本的效力,既能让基层干部有干事的压力,又有干事的动力;既能打捞出真实的社情民意,又不会耗费过多的公共财政资金。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