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欧阳宸认为,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Y型”连接点上,区位优势明显。重庆经济建设若能深度挖掘发展战略优势,同时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点作用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开放建设,形成水、空、铁三大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特征,充分发挥地域和交通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吸聚和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重庆GDP连续11个季度领跑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笔者认为,重庆应乘势而上,借助战略优势,发挥城市特色,把自身打造成区域性专业化的国际金融中心。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Y型”连接点上,区位优势明显。重庆经济建设要深度挖掘发展战略优势,同时在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点作用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的进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也要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合作机遇,顺应国家对内对外开放大势,不断创新金融发展,促进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方位对接,深化重庆市金融市场与周边市场的紧密联系,从而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国家提供可借鉴推广的改革经验
一、建立健全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制度。探索在试验区内建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和本外币一体化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推进自由贸易账户建设,促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试先行,积极稳妥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完善外债规模管理改革试点,支持试验区内银行、企业等主体与境外开展双向人民币融资,优化机构跨境金融服务的外汇管理。探索自贸试验区金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在区内发起和参与设立金融机构。
二、推动组建金融开放创新格局,为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中新金融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完善“走出去”投融资服务体系,争取跨境金融机构的支持,并通过围绕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国际贸易,加强对企业增信、融资、保险等服务。依托“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优势,探索铁路融资金融产品的创新。创新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等境外主要金融中心的交流,尤其是与新加坡间的政策配套和金融合作,为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三、吸引国际资金及投资者,促进重庆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推动跨国公司来渝开展离岸金融结算、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经常项下跨境业务,做大重庆市跨境金融结算规模。推动中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面向中新金融合作的一系列营业和服务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重庆地方金融机构赴新加坡设立营业机构,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成渝城市群密切协作,建立机构互设、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的合作机制。创新金融合作模式,鼓励各类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强资金融通协作,探索设立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服务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体化的基础金融服务,降低资金跨区域流通成本。支持在渝法人金融机构开展跨区域业务和并购重组,深化渝沪航运交易所战略合作,加快建立长江黄金水道货运定价、交易和结算平台,促进金融资源协同配置。
五、探索建立机构信息库、产品信息数据库和从业人员信息数据库。实现共享金融管理与市场运行信息、社会公共信用信息、行业协会自律信息,为区域金融市场合作提供信息保障,助推金融资本、人才等资源跨区域流动。推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跨区域长效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简化金融机构行政审批流程,力争实现监管互认,加强对非法集资、跨区域金融风险的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协调案件处理。(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创新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欧阳宸)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学习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 促进内陆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