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谈】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2017年10月25日 10: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时代号角和政治宣言,是凝聚起最广大人民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总书记超凡的勇气智慧、深邃的战略思维、宏阔的战略布局、坚定的信念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新实际结合的思想光芒。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刻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意义和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为中国发展标注了新的历史方位,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引领着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全局的战略思维、以担当未来的气魄胸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总体设计,需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放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去考量谋划。河北将坚决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与京津两市密切协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面对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机制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重大判断,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一重大判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施政取向。按照新变化的要求,完善协同举措、创新协同机制,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要牵牛鼻子抓承接,高质量打造集中承载地、园区平台,接得住、接得好、接得牢,做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篇大文章。要借势协同补短板,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眼大的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放大协同效应,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要破立结合促转型,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引领转型,在“破”“立”结合中打开新局面,“破”就是坚定不移压减过剩产能,“立”就是持之以恒立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区域整体创新力、竞争力。要牢记使命惠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区域协作、融合发展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的总体设计下,我们将进一步做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我们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全面落实中央赋予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各项任务。“高起点规划”,坚决系好第一颗扣子,努力编制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区规划,打造一座水城共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创新引领、产业高端、智慧智能的城市,传承历史、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城市,风貌特色鲜明、交通快捷高效、公共服务一流、人民共建共享的城市。“高标准建设”,树立大历史观,尊重城市开发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举全国之力建千秋之城,聚全球智慧建未来之城,打造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共同构筑首都发展新“两翼”。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雄安新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好、落实好、实施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努力和贡献。(作者: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许 勤)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