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热词。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面前,教育如何优化结构布局,如何实现优质共享,如何适应产业升级,如何推动协同发展,这些都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立项支持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策略研究”课题组,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展开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京津冀教育能否协同发展,关系到迁移人口是否有机会接受公平高质的教育,关系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否顺利实现。正因为涉及诸多的利益主体和社会群体,所以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河北大学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李军凯认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存量上的改革,是对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的重构。一方面应从顶层设计入手,由国务院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为决策层、三省市教育厅委联席会议成为协调层、区域内城市间协调会成为执行层,构建起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比如在财政保障上增加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加快区域内教育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建立一体化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具体来说,首先看基础教育。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就要进行区域的功能调整,而这必然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因此,基础教育的配套建设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优先做好承接地基础教育办学工作,引导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河北转移,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李军凯说:“创造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资源共享。例如,通过推进基础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可以打破地域、学生数量、教师数量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建立教学教研培训网上联盟,可以让各地各校的教师实现资源互通、交流合作;通过统筹使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可以使优质的教育以最广泛的形式得以共享等。”
再来看高等教育。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虽然整体基础雄厚,但分布极其不均衡: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厚,发展水平绝对领先;天津的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但教师资源与北京还有差距;河北的高等教育则是大而不强,没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优质高等教育严重匮乏。事实上,京津冀三地不同的教育功能定位,要求三地高校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该制定不同的实践策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胡保利说:“只有谋划设计好区域内‘双一流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规划与配置比重,明确三地高校各自的战区坐标和战术方向,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高校协同创新。”
此外还有职业教育。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所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的秘诀,就是加强与京津冀三地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借力发展”。目前,张家口市职业教育面临着“2022世界冬季奥运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三大历史机遇,建立职业教育联盟、举办股份制学校、共建专业联合招生等一系列合作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专业人才,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三地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河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调研员刘江义认为,“应该大力加强校校联合,这既包括职业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包括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尤其要重视后者,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合作,能够实现纵向流动,让教育效果迈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最终建立起与京津冀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这场存量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