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京津冀“医检互认”开启破冰

2016年09月07日 11:26   来源:东方网   黄齐超

  从下月1日起,北京市将有69家大医院的检查结果将可与天津、河北的多家医院互认。这意味着在不同医院就诊时不用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不仅可以降低就医成本,而且也将更加简化方便。(9月6日《北京晨报》)

  到不同医院看病,很多患者都遭遇过窝火的经历——各家医院对医检结果互不认可。也就是说,患者必须做重复的检查,花冤枉钱。面对患者的强烈质疑,卫生部曾在2006年和2010年出台文件,要求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同级医疗机关“医检互认”,降低化患者负担。然而,“医检互认”精神却因利益壁垒在现实中遭遇软抵制。

  此番京津冀132家“医检互认”,有着不同寻常的进步。首先,它的指向性不再笼统,而是明确了适应的范围和互认的内容,适应的范围是北京69家、天津37家和河北的26家三级医疗机构;而互认的内容则包括:19项生化项目、3项免疫项目和5项血细胞分析项目。有了清晰明确适应范围、对象,医院再想找理由拒绝,就没那么容易了。其次,它打破了固于的行政区域壁垒。之前卫生部门倡导的“医检互认”在具体落实中往往局限于同一省份,而这一次的“医检互认”是在京、津、冀三地进行,突破了行政区域的局限性。

  京津冀三地132家医院“医检互认”能否开启破冰之旅?还应有待观察。很显然,并非说只要他们的“医检互认”能顺利进行,就达到了目的,卫生部门的初衷应当是促进合理且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当然,公众也期待更高层次的“医检互认”。从这个目前这个模式看,“132”家三甲医院这个量还很小,应促进京津冀三地所有的同级别医院“医检互认”,同时,把高级医院对低级医院的“医检认可”落到实处。再进一步,“京、津、冀”仅仅是三个点,民众希望卫生部门能早日促成全国范围内的“医检互认”。另外,互认的医检范围还应再扩大。27项互认的医检项目都是低费用的检查、检测,降费效果有效,卫生部门还应在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大项目、高费用的医检信息共享。

  期待着京津冀三地“医检互认”有个良好的开端,开启破冰之旅,更希望“医检互认”路途更宽,行得更远。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