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端病例检验公共应对成色

2017年07月20日 07:45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世上有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的?恐怕很少。除了热血日漫里,经常听到各种全称判断:主角们意气风发,战天斗地,赌咒发誓,不容置疑,“绝对、一定”要打倒“所有、全部”……

  但,诸如一个概率性的“黑天鹅”事件,就能粉碎一切全知论。未知相较于已知,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感是必须的。当你以为一切安好,尽在掌握时,恰是应对防备最薄弱,最易出岔子的时候。而有时稍微掉以轻心,就足以致命。

  当然,这都说的是概率极小的极端事件。但短板决定一切,公共生活中,正是极端个案,检验着公共应对的成色。下面要说的这个悲剧个案,以及舆情反馈,在某种程度上,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女子被狗咬伤后打四针疫苗 仍因狂犬病发作身亡”(7月19日《华商报》)。

  陕西龙某过街被狗咬伤,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但四针后仍病发身亡。阅者无不一片悲呼,心痛之余,更多震惊,然后是更大的困惑疑问。都说狗咬人不算新闻,但这起事故却引起舆论强烈关注讨论。

  以前病犬伤人,也多有报道,如最终出现感染病发,伤者致死意外,那大多是苦主掉以轻心,重视不够,没及时就医,接受正规防疫治疗。而开篇还说世上少有绝对之事,但临床似乎证明,狂犬病发后致死率是百分之百。至少在目前资料范围,这几乎是可确定的事儿。所以,龙某事后立即就诊,四针下去,按说可安心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病亡当日,正是按规定应注射第五针的日子。

  及时就诊,四针之后,仍然病发,这就颠覆了一个公众认知上的“常识”,认为“24小时内注射疫苗,应确保百分百不发病”的应不在少数。就如不少跟帖里反问的,“否则,为何要注射?”

  科学角度讲,任何医疗手段都不敢确保100%有效,加上患者体质差异,这也是哪怕再常规的手术,医院都会有个“免责声明”式风险告知。但这仍回避不了院方列举的四条“注射后仍发病”原因后,却极力回避而大众最关心的另一概率问题,也就是疫苗有问题。

  尴尬的是,这又牵连出似乎本已沉寂,过了时效的议题,此前多地先后闪现过的“问题疫苗”魅影。这起极端病例,引起舆论对疫苗质量的质疑,说明一起起“疫苗门”心结并未打开。而这已超出医院自证和舆情纠结范畴,而是公职部门该反思的公共应对问题。

  确保此前系列处理高效透明,并建立了长效监察机制,严把质量监督之责,从源头确保形形色色的“疫苗门”不会再被个案洞穿。而这次既然极端偶发病例,也不能全凭医院自说自话,相应权威公正质检第三方介入,核查该批次疫苗质量,并尽快公布释疑解惑。在验明前,稳妥起见,可暂封存,以策万全。

  注射疫苗后仍发病,确属小概率黑天鹅事件。公众也不宜只悲叹几句后就翻篇,舆情关注上应侧重于防疫补课和“‘常识’更新”上。也应借机重温狂犬之灾的常见认知误区:“家犬宠物,掉以轻心”“十日观察法”“抓痕不在意”“超长潜伏期”等等。致死率百分百,每年因此丧命数千人,但不少人特别养狗爱狗人士似对此严重性认识仍然不够。这个极端案例,希望能警醒那部分神经。舆情共识应该是:不幸受伤,及时就医防疫,有病防病,无病安心;医院保证每批次疫苗都在严格规范流程之内;而政府则是源头把控,质量监察,防患未然。先肃清此前疫苗门心理阴影,后确保包括疫苗质量和病犬防控等在内的公共安全。打消公共疑虑,以安民心。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