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员工持股是把“双刃剑” 要充分尊重市场

2017年07月1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员工持股并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必须谨慎再谨慎,一定要对企业实施的条件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分析。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绝不能草率地推行此项计划;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要把握好实施时机和节奏。员工持股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约有17起股权激励方案因股价倒挂或业绩不达标被迫终止。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按照媒体披露的情况,2017年实施的162起股权激励方案中已有40起发生倒挂,其中部分认购限制性股票的员工已经“被套”。 

  刚刚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就出现倒挂现象,且倒挂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例超过了20%,不能不说是对员工持股政策的一个打击。要知道,推行员工持股,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核心员工的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提升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如果企业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并不能给员工带来利益,反而因为股价倒挂或业绩不达标,使持股员工遭受利益受损,或者员工被迫退出持股方案,那么不仅达不到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反而会让企业的形象受到影响,让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减弱。 

  事实上,作为一项激励计划,员工持股可以在企业发展、企业形象提升、员工待遇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员工持股并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实施的。即便具备条件的企业,把握不好时机、掌握不好节奏,也很难达到目的。 

  很显然,这些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就发生倒挂的企业,除了经济环境不佳、市场需求不足等外部因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原因所致。其中,不乏外部形象不佳、盈利能力不强、业绩难有作为的企业,将员工持股当作“激素”来使用,试图通过员工持股来释放利好,提振投资者信心。殊不知,员工持股计划再好,也不是企业手中的道具和玩偶,绝不能勉强为之。如果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再夹杂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等个人的利益或目的,譬如减持套现、为利益关联人出货创造条件、进行利益输送等,那么员工持股就更是被完全扭曲和变形了。 

  眼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尤其是国企,更是将其当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从已经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情况来看,员工持股并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也正因为如此,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必须谨慎再谨慎,一定要对企业实施的条件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分析。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绝不能草率地推行此项计划;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要把握好实施时机,掌握好实施节奏,力争使方案实施以后不出现严重问题,不再“回头”,从而让员工看到希望,让投资者增强信心。 

  更重要的,作为一项改革举措,管理层开放这一平台,允许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也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搞活手段,切不可因为操作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其他企业对员工持股政策的信心。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希望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把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紧紧绑在一起,出发点是好的,双赢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前提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夹杂在其中。 

  笔者认为,员工持股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就是要让员工看到管理层的良好动机。如果动机纯、目标明、操作规范、程序适当,即便遇到一些困难,员工也能够理解和支持。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计划推行员工持股的企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市场法则。(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以员工持股为国企混改突破口   

      员工持股好经要念好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