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是把“双刃剑” 要充分尊重市场

2017年07月1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员工持股并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必须谨慎再谨慎,一定要对企业实施的条件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分析。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绝不能草率地推行此项计划;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要把握好实施时机和节奏。员工持股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约有17起股权激励方案因股价倒挂或业绩不达标被迫终止。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按照媒体披露的情况,2017年实施的162起股权激励方案中已有40起发生倒挂,其中部分认购限制性股票的员工已经“被套”。 

  刚刚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就出现倒挂现象,且倒挂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例超过了20%,不能不说是对员工持股政策的一个打击。要知道,推行员工持股,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核心员工的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提升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如果企业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并不能给员工带来利益,反而因为股价倒挂或业绩不达标,使持股员工遭受利益受损,或者员工被迫退出持股方案,那么不仅达不到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反而会让企业的形象受到影响,让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减弱。 

  事实上,作为一项激励计划,员工持股可以在企业发展、企业形象提升、员工待遇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员工持股并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实施的。即便具备条件的企业,把握不好时机、掌握不好节奏,也很难达到目的。 

  很显然,这些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就发生倒挂的企业,除了经济环境不佳、市场需求不足等外部因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原因所致。其中,不乏外部形象不佳、盈利能力不强、业绩难有作为的企业,将员工持股当作“激素”来使用,试图通过员工持股来释放利好,提振投资者信心。殊不知,员工持股计划再好,也不是企业手中的道具和玩偶,绝不能勉强为之。如果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再夹杂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等个人的利益或目的,譬如减持套现、为利益关联人出货创造条件、进行利益输送等,那么员工持股就更是被完全扭曲和变形了。 

  眼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尤其是国企,更是将其当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从已经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情况来看,员工持股并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也正因为如此,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必须谨慎再谨慎,一定要对企业实施的条件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分析。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绝不能草率地推行此项计划;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要把握好实施时机,掌握好实施节奏,力争使方案实施以后不出现严重问题,不再“回头”,从而让员工看到希望,让投资者增强信心。 

  更重要的,作为一项改革举措,管理层开放这一平台,允许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也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搞活手段,切不可因为操作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其他企业对员工持股政策的信心。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希望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把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紧紧绑在一起,出发点是好的,双赢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前提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夹杂在其中。 

  笔者认为,员工持股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就是要让员工看到管理层的良好动机。如果动机纯、目标明、操作规范、程序适当,即便遇到一些困难,员工也能够理解和支持。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计划推行员工持股的企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市场法则。(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以员工持股为国企混改突破口   

      员工持股好经要念好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