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假高端”亟需“真监管”

2017年07月0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唯有规则透明,监管当真,“假高端”酸奶产品才能不再“出笼”,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夏季来临,酸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涨价。近日记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今年夏季各大乳企自称的所谓“高端酸奶”产品明显扩容,通常一杯200克的酸奶价位在10元左右。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酸奶价格的高低其实和代表营养价值的“菌种”多少并不成正比关系。(76日《北京青年报》)

  业内指出,对于酸奶而言,是否高端主要看酸奶菌种、发酵成熟度,而不仅仅是口感、酸甜度等区别。换言之,高价格并不一定代表产品就高端。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很多自称高端的酸奶产品,除了少量的“重量差”外,其实商家标称高价的“噱头”只是一些所谓的风味和少量谷物、燕麦等添加物而已,其价格和菌群菌种并不成正比。比如添加了两个常规菌群(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三元茯苓酸奶,每杯150克,售价2.8元,而同样是一款添加两个常规菌群,每杯只有128克的酸奶,售价竟然高达9.9元。此外,也有酸奶明明标称含有50%的复原乳,也就是说用奶粉调和而成,售价却比用生牛乳发酵的酸奶价格还贵。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市场上不少的酸奶尽管是真的,但“高端”却是假的。 

  酸奶“假高端”,一方面是商家出于利益驱使,制造各种花样“噱头”,一味忽悠消费者,意在“多收三五斗”。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在酸奶产品方面标准比较模糊,尤其在产品标识规范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相关监督检查比较薄弱甚至放任自流,更是问题关键。这无疑给了商家“便宜行事”的机会。既然规则不太明确,监管又不当真,出现真酸奶“假高端”这样的市场乱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笔者看来,酸奶如此“造假”,即使谈不上对消费者构成了严重的侵权、欺诈,起码也缺乏应有的诚信,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统计显示,在过去3年内,酸奶单价年均增长13.5%,其中7%9%来自于所谓的“高端酸奶”。这意味着,那些“假高端”的酸奶,已经让消费者花了许多冤枉钱,而且至今招摇过市,大行其道。 

  这提醒我们,凡事不能再而三,面对“假高端”,亟需“真监管”。具体而言,首先应拾遗补缺,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产品标识,不给无良商家以“便宜行事”之机。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市场治理。对那些“顶风作案”的“假高端”,必须动真格,要发现一起就及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一起。唯有规则透明,监管当真,“假高端”产品才能不再“出笼”,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酸奶“假高端”,谁来“真监管”? 

 

     食品安全:共治方能共享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