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上网来·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精神”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新要素”

2017年07月1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企业家精神”也是一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要素”,而且它能够统筹协调其他要素的优化配置,处于实体经济要素配置优化的核心地位。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企业家精神,使其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新要素”,已经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2017年上半年,国务院共召开了18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各方面工作。根据记者的观察梳理,这半年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继续重点关注了“放管服”改革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两大问题。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也是近年来中央政府的不懈追求。

  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从供给侧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已经从传统要素驱动时期迈入创新驱动时期,发展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优化传统要素和推进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的应用。

  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也是一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要素”,而且它能够统筹协调其他要素的优化配置,处于实体经济要素配置优化的核心地位。

  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强调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之后,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带来了动力机器,增加了产量,土地、资本、劳动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支配性力量,传统经济学把它们称作三大生产要素。

  众所周知,土地、矿产、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供应增长受到很大限制,包括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没有技术进步,由于资本报酬递减规律,传统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最终都是会趋于停滞的,而技术进步等可以克服边际产出下降。

  这也是传统动能减弱的重要原因,实体经济迫切需要生产要素的革新和升级(转换成“新要素”)。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才、技术、知识、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放大了生产力的乘数,为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这是新动能发展的重要基础。

  那么,如何激发技术、信息等新生产要素的活力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经济学家一直将企业家才能及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古典经济学派的大师让-巴蒂斯特·萨伊,明确将“企业家精神”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和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并列。古典经济学家理查德·康替龙也强调了“企业家”这个角色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最早使用“企业家”这一称谓,发现了“企业家”及其“服务价值”,并揭示了风险与利润的偏好。

  企业家是一种极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几乎决定着企业的创建和兴衰成败。每一个优秀企业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或者数代优秀企业家的支撑,反之亦然。因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将“企业家才能”视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

  被誉为“创新之父”的熊彼特,首次把企业家才能看作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原动力,认为正是企业家的“创造性毁灭”推动着经济发展的波浪式上升,企业家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材料、建立新组织的一系列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此来看,“企业家精神”是各种“新要素”产生的重要“催化剂”。

  当前实体经济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新要素”时代,“企业家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社会经济创新的驱动力正来源于此。也就是说,拼搏进取、敢于担当、敢作敢为、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新要素”。

  同时,熊彼特还曾经将“企业家作用的荒废”视为经济衰退的第一大原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企业家精神”是发展实体经济乃至振兴整个经济的重要“引擎”。因此,李克强总理也曾经指出,这几年,我们出台的政策的重点是在供给侧加大改革力度,为的“就是放手让企业家创新”。

  毫无疑问,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企业家精神,使其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新要素”,已经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从詹纯新25年创业史看企业家精神(图解)

     张瑞敏眼中的“企业家精神”(H5)

     宗庆后眼中的“企业家精神”(图解)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