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很多微信群、朋友圈内有这样一则信息纷纷被网友转发:“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明炜联系这个号码1873084****。一定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一时间网友们议论纷纷。(6月4日兰州晨报)
从“白娅倩”到“杨雷雷”,再到“刘明炜”,每年高考来临之际,一些地方的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互动平台,都会“准时”出现“××准考证丢失、求转发”的信息。虽然警方年年都在辟谣,但此类信息如同烧不尽的野草,“春风吹又生”,很得“人心”,很有“市场”。
当下,整个社会都在积极为考生献爱心。对于高考来说,无论是家长、考生还是社会各界,都视为“头等大事”。谣言制造者正是利用公众对高考的极度关注和对考生的满满爱心,制造混乱,设置骗局。而此类信息中的电话号码,可能是吸费电话,也可能是诈骗电话。谣言和诈骗傍上高考,不仅亵渎了公众爱心,更让人防不胜防,如不加甄别、失去理性,就可能受骗。
据警方透露,每年高考季,骗子有多种诈骗途径,如“高考志愿填报”手机软件内置病毒、伪造虚假查分网址、提前获得录取结果等。近日,一些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的链接在朋友圈“刷屏”,识别二维码后进入生成界面,上传姓名及照片即可完成。网络安全专家称,类似链接来源鱼龙混杂,不排除不法分子通过这样的“创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
高考季的种种谣言和诈骗行为,对社会诚信和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冲击。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信息能骗得了人吗?应当看到,我国网民数量非常庞大,并不是所有网民都有较高的网络素养和识别能力,所以不乏有人被这类看起来很“逼真”的信息蒙蔽,进而上当受骗。
总之,对于“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公安部门应全力追查信息源头,严厉惩处谣言及诈骗信息的制造者和组织传播者;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布高考指导信息,包括“准考证丢失”等应急指南,曝光高考谣言、高考骗局,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公众应学会辨析甄别,做到不轻信、不跟风、不乱传,更不能以讹传讹,这样“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就会失去市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