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在饭店吵闹不停,一女大学生便飞踹邻座4岁女童……这起事件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网友有三派意见:一是再怎么样也不该对小孩子下手;二是管好自己的孩子,否则别人会替你管;三是当事双方女大学生和孩子妈各有错,应各打五十大板。
讨论所以热烈,想来跟大家的感同身受有关。据调查,有84.9%受访者对“熊孩子”感到头痛,55.0%的人认为其“耍熊”背后跟家长管理有关。当“熊孩子”出现在公共场合时,问题就更严重了,很多路人既无法忍受,客观上又选择了忍气吞声;而对为人父母者来说,小孩子天性太顽皮,有时候确有苦衷,需要大众理解。对待同一个问题,持哪种态度取决于我们有何种经历、扮演哪类角色,而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孩子妈,都有可能是此时或彼时的我们。要培养好的公德教育,关键是要脱离无意义的争吵和指责,在所有维度上“代入”进去,想象同一件事“我”应该怎么做。
假如我们是女大学生的角色,可能会遇到“熊孩子”,怎么办?出于复杂的博弈心理,多数人的表现是选择沉默,然而,过度沉默必将导致的问题是纵容了对方。与其总想着他人能代为发声,总想着家长能主动管教,就不如自己放弃沉默,出面相劝。相信只要态度得体真诚,很多家长可以听进去,如果对方不听劝,起码也要克制情绪。在很多时候,公德心的确要靠自觉,然而不能光指望对方自觉,自己也要准确、大方地传达自己的“不舒服感”。现在很多人在公共场合“敢怒不敢言”,实际上忽略了自己具有表达的义务。
假如我们是孩子父母的角色,就更应该带有问题意识。只要有足够的公德心,尊重公共场所秩序,很多问题哪里要等到别人说?孩子言行不当,在严肃场合大吵大闹,在公共场合随地便溺,这毫无疑问会让他人形成“不舒服感”。对待这些问题的及时反应,很能反映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那些“别跟孩子一般见识”的宠溺行为,非但不能教好孩子,还可能无意中将孩子带偏了。同时,确实有些父母欠缺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那就更有必要进行自我修正,培育自己的公德观念。事实证明,管好孩子绝对不是一门小学问,家长们应该普遍就此问题做好准备,好好想一下怎样才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事发之后,女大学生表示要管好情绪,孩子母亲表示要管好孩子,但部分网友依然分边站队,借此发泄情绪,甚至恶意攻击对方,这样的表现不就是自己所反对的吗?伊索寓言讲道,造物主在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但人们都把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现状正是如此。我们喜欢指责别人,却很少反思自己。然而公德心靠每个人的自我察觉、自我约束才能达至,遇事多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多讲“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才能撇开偏见,赢得他人尊重。
好的公德教育就在于自负其责,每个人都能体谅他人的处境,时时刻刻在意他人的感受。在公共场合中,不要胆怯于传达自己的“不舒服感”,更不要有意忽略别人的“不舒服感”,通过双向沟通和互动,自我纠察和省思,才能树立起普遍的道德准则。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