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两会地方谈】市场形势变化,国货何以自强?

2017年03月14日 09:54   来源:红网   高永维

  3月11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谈到“海淘”的问题时,苗圩部长的一句“国货当自强”振聋发聩。(3月12日 中国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对于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压倒了对价格的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国货满足不了需求,大家自然就要去买洋货,近两年来每年国人出境“扫货”和网上“海淘”,就是这一情况的直观折射。

  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供给的产品却一成不变,这样的供给实际上就成了无效供给,购买力外流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外流的购买力重新吸引回来。所以,当国外产品热销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企业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眼红”,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做好自己,就像苗圩部长说的那样“国货当自强”,就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那样“打造一批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国货当自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于行动。国货何以自强呢?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消费处于“卖方市场”,无论是自行车、缝纫机,还是彩电、冰箱,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卖方市场”已经过渡向“买方市场”,市场上各种物品都极大丰富,国外的同类型产品也不断涌入,这个时候如果还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产品肯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被市场淘汰都大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头埋进沙子里”不行,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行我素也不行,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打开思路,对接消费者的需求,迎接市场的挑战,中国制造才能快速健康成长。

  其次是要有工匠精神。国人热衷于到日本买马桶盖,“一个国产螺栓都不敢买”,这不只是追捧外国货的问题,其实更是对国货信心不足。国货如何才能让消费者重树信心呢?除了用产品的质量说话之外,恐怕再没有其他的途径了。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研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精益求精。当我们把“产品”做成了“精品”,当投放市场的产品全世界领先,中国制造就代表着品质保障,那时候,还会有人舍近求远,去买外国货吗,还会有人千里迢迢带马桶盖回来吗?

  再次是要营造良好环境。近些年来,中国制造的崛起震惊世界,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可是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在兴风作浪。虽说这不是主流,只是九牛一毛,可是“臭肉坏了满锅汤”,这些产品和企业的存在,对中国制造的伤害是巨大的。要让国货自强,就必须围猎假冒伪劣产品,就必须堵住不尊重“原创”的漏洞,这样国货的信心才能增强,“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才不会出现。

  国货当自强,国货也有能力自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必然会书写出中国制造的绝美篇章。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就让世界瞩目东方。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