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家谈】世界需要中国 达沃斯期待中国方案

2017年01月1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赵虎启认为,一年一度的冬季达沃斯年会被称为“世界经济风向标”。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力量。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国家领导人能够到访瑞士、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对于世界十分重要。

  1月15日至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将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习近平主席新年首次出访引起世界高度关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此访不仅将为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活力,也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信心,为联合国工作和国际多边合作提供中国支持。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经济积极向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方向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继续令人失望,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此前IMF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远超美国、欧元区等国家和地区。

  习近平主席此次应邀访问瑞士,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7年后再度访瑞,也是中国外交2017年的开篇之作。在此次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将全面阐述新时期发展中瑞关系的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系列政策主张和中国方案,以此增进国际社会共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说,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瑞,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访问,将为中瑞关系赋予全新内涵和外延,有力推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提质升级,再创和多创“第一”,使中瑞关系迈上新高度,对中欧关系深入发展也有牵引作用。

  实际上,中瑞两国各领域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将对外释放以对话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的积极信号,有助于各方重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对世界和平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治理面临诸多难题,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不仅将扮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桥梁的角色,引领建设绿色和包容性基建项目,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推动新理念和新合作方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将进一步展示中国的突出作用。中国未来将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在世界政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的积极行动充分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力量。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举世瞩目,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马来西亚《星报》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状况的改善将让沿线国家富裕起来,创造消费需求,吸引外资,为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活力。

  一年一度的冬季达沃斯年会被称为“世界经济风向标”。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力量。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国家领导人能够到访瑞士、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对于世界十分重要。习近平主席出席达沃斯论坛意义重大,人们期待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深信,习近平主席这次亲临达沃斯论坛贡献全球治理方案,必将给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更大信心。(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赵虎启)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达沃斯:倾听关于中国的声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