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也可以讲好“价值观”

2017年01月03日 11:09   来源:解放日报   ■周晔

  日前,在东方卫视播出的音乐挑战节目《天籁之战》中,一位来自民间的歌者杨子自弹自唱,用略带沧桑的歌声成功挑战了流行音乐宿将莫文蔚。

  其实,这已不是该节目中第一次发生这样令人激动的时刻。此前,民间歌者苏诗丁就曾“挑落”歌手杨坤。有趣的是,苏诗丁此前在另一档音乐节目中曾作为学员加入过杨坤的“战队”。此外,酒吧歌手任柏儒凭借一把木吉他,唱赢了有着“乐坛常青树”之称的费玉清;一直视歌手华晨宇为音乐偶像的赵宥乔打败了自己的偶像;喜欢张信哲歌曲的歌迷田园,则唱着张信哲的歌将张信哲“挑落马下”……

  徒弟打败师父的故事,貌似小说里才常见; 而在电视综艺领域,歌迷可以战胜偶像、平凡人可以挑战大腕,似乎越来越常见。无论你是谁,都有机会依靠实力站在舞台上展现自我。而当明星将代表荣誉的金话筒交给素人挑战者时,阻滞在明星与平凡人之间的壁垒悄然间走向了瓦解。

  这样全新的音乐节目模式很快就获得关注,特别是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收视报告显示,《天籁之战》 的观众构成中,34岁以下的年轻人群占比37.2%,其中多为25岁至34岁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这部分人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之一,同时也是面对就业竞争等诸多社会压力时最易感到困惑、焦虑的一群人。他们渴望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渴望“逆袭”和实现自我价值,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寻梦想。电视节目中“星素对战”所展现出的积极价值观和人际互动,正好击中了他们寻求挑战、寻求序列重置的时代诉求,因而具备了超越听觉美感的更大共鸣。

  在当下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电视作为重要的公共媒介,电视综艺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感知并反映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变革,并发挥好理解和理性引领青年群体的作用。《天籁之战》中,“赢”的背后,素人挑战者都经历了什么呢?苏诗丁曾在一所知名音乐学院留校任教,但因为执着于音乐梦想而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四处辗转漂泊成为一名音乐剧演员。每次演出前,苏诗丁不是对着手机背歌词,而是以手抄歌词的方式来理解歌曲。每抄写一次,她对歌中的情感体验就增加了一重,音乐素养也得以慢慢累积。杨子曾是一个历经艰辛的“北漂”,如今他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工作,通过努力给儿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但自己也承受着家人暂时分离的伤感。这些挑战明星歌手的民间歌者,在为音乐梦想奋斗的过程中不乏“小而美”的细节,这正是当下年轻群体的一个真实缩影。

  其实,舞台上的明星歌手也是经过努力而走上来的。费玉清早年做过驻唱,一个晚上要跑十几场演出;杨坤在成名前也是“北漂”;莫文蔚在成名前做过很久的和声工作;华晨宇则是通过选秀节目,一关关打拼出来的。可以说,明星都是从草根、素人中脱颖而出的,如今又将多年所学回馈于人。就此而言,所有人都是带着对音乐的热忱来到这个电视综艺舞台的。此时,重要的已不再是胜负,而是每个人对自我超越的无限追求,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多年来,提及上海,人们总会想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概念。而在国家层面,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外交战略,也都把“包容”看得很重要。确实,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否真正的包容,需要看有没有足够多的渠道、路径和可能性实现“向上流动”,需要看有没有提供多一些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平台和机会来彰显每个人的实力,进而使个人奋斗与成功建立起更多的正向关联,而无论出身、地位与财富。

  过去,我们常常会听长辈讲述一位农民工如何成长为知名企业家、“外来妹”如何华丽转身成为行业领军人物。近年来,我们的媒体也宣传了不少平凡人创业的成功案例,但这些声音似乎逐渐被“不输在起跑线”“拼爹”等焦虑感所淹没。从这个角度来看,《天籁之战》的故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娱乐节目,应该通过好的情节和内容,呈现社会向上和人性向善的一面,传递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这些关于理想、关于努力的人生体验以及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每个人为梦想而努力的瞬间都值得被尊重”的故事。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阳光学者)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