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吃喝不是小事

2024-06-21 07: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都是熟人朋友,放开喝没事”“喝的不是酒,是面子和感情”“只要不收钱,吃点喝点不算什么”……这是记者在地方基层调研时听到的论调。这些论调有的以“小事小节”视之,有的以“人情世故”为借口,有的以“安全私密”作保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折射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整治违规吃喝要坚持严的基调,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问题创新监督方式精准识别。一顿饭、一杯酒,看似稀松平常,以党纪党风来考量却“兹事体大”。公款吃喝、超标接待、借办酒之名敛财、违规收受名贵烟酒……不管是一些“落马”官员的腐败堕落情节,还是各级各地通报的违规违纪典型案例,都不乏“由风及腐”的教训。事实证明,餐桌酒桌不清朗,就会污染到办公室、会议室,正应了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嘴都管不住,哪能管住心?

  一直以来,广大群众对违规吃喝问题深恶痛绝,也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难点、焦点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违规吃喝问题高度重视、三令五申,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整治“会所歪风”“舌尖腐败”等突出问题,既高压震慑、重拳出击,更由表及里、标本兼治。通过扎紧制度笼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局面得到扭转,违规吃喝等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但也应看到,违规吃喝背后的“土壤污染”并未完全清除,“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仍须紧盯不放、寸步不让。

  根治违规吃喝,需要看到背后更值得深究的复杂原因。“饭”是违纪表象,“局”是问题关键。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以饭为局”请托办事、搞利益勾兑的情况较为常见。违规吃喝的背后,往往有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政治生态问题。对此,须高度警惕,要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执纪等多方面系统施治、常抓不懈。

  各级组织要用好纪律教育有力一招,以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各地各部门梳理相关政策规定,织密织牢预防和监督体系;要严肃查处和通报典型案例,用好以案释纪、以案促改,形成强有力震慑,让警示教育入脑入心。

  广大党员干部要思想认识到位,谨防掉入“酒杯一端、坏事开端”的陷阱和泥淖,要行动示范走在前,自觉对违规吃喝“说不”,坚决抵制“四风”污染,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促进党风政风民风一派天朗气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违规吃喝不是小事

2024年06月21日 07: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涂洪长

  “都是熟人朋友,放开喝没事”“喝的不是酒,是面子和感情”“只要不收钱,吃点喝点不算什么”……这是记者在地方基层调研时听到的论调。这些论调有的以“小事小节”视之,有的以“人情世故”为借口,有的以“安全私密”作保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折射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整治违规吃喝要坚持严的基调,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问题创新监督方式精准识别。一顿饭、一杯酒,看似稀松平常,以党纪党风来考量却“兹事体大”。公款吃喝、超标接待、借办酒之名敛财、违规收受名贵烟酒……不管是一些“落马”官员的腐败堕落情节,还是各级各地通报的违规违纪典型案例,都不乏“由风及腐”的教训。事实证明,餐桌酒桌不清朗,就会污染到办公室、会议室,正应了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嘴都管不住,哪能管住心?

  一直以来,广大群众对违规吃喝问题深恶痛绝,也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难点、焦点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违规吃喝问题高度重视、三令五申,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整治“会所歪风”“舌尖腐败”等突出问题,既高压震慑、重拳出击,更由表及里、标本兼治。通过扎紧制度笼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局面得到扭转,违规吃喝等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但也应看到,违规吃喝背后的“土壤污染”并未完全清除,“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仍须紧盯不放、寸步不让。

  根治违规吃喝,需要看到背后更值得深究的复杂原因。“饭”是违纪表象,“局”是问题关键。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以饭为局”请托办事、搞利益勾兑的情况较为常见。违规吃喝的背后,往往有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政治生态问题。对此,须高度警惕,要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执纪等多方面系统施治、常抓不懈。

  各级组织要用好纪律教育有力一招,以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各地各部门梳理相关政策规定,织密织牢预防和监督体系;要严肃查处和通报典型案例,用好以案释纪、以案促改,形成强有力震慑,让警示教育入脑入心。

  广大党员干部要思想认识到位,谨防掉入“酒杯一端、坏事开端”的陷阱和泥淖,要行动示范走在前,自觉对违规吃喝“说不”,坚决抵制“四风”污染,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促进党风政风民风一派天朗气清。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