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铲除“开盒挂人”新式网暴的土壤了

2024-06-17 07:26 来源:扬子晚报

  “人肉搜索”泄露隐私,危害不小,但现在还有一种相较于“人肉搜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暴力行为,那就是网络“开盒挂人”。“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而遭遇过“开盒挂人”困扰的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民众。“开盒挂人”行为,亟待整治。(6月13日央视新闻)

  如果说“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的“1.0版本”,网络“开盒挂人”则是网络暴力的“加强版”。

  2023年“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中央网信办去年也曾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造谣攻击;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等行为。

  “开盒挂人”等网络戾气不能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对于没能履行好管理责任的平台,要能进行相应的惩戒,提高违规成本。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也要守土有责,要能履行好管理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受害者在面对“开盒挂人”等网络暴力、网络戾气时,也不能忍气吞声选择沉默,要勇于说不,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则要畅通网民的投诉渠道,降低公众的维权成本等,不仅要畅通法律解决途径,通过法律予以遏制,还要重视“教化力量”,通过弘扬网络新风气来化解网络戾气,要从道德上进行规范与引领,提高网友文化素养和公德意识等。

  此外,“开盒挂人”背后还隐藏着个人信息买卖黑产。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个人信息买卖黑产进行“全链条打击”。商家、电信运营商、网络平台、铁路部门、航空公司等个人信息管理者、使用者,要能尽好管理责任,保护好消费者、用户的个人信息,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

  “开盒挂人”“网络厕所”等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折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仍有待加强的现状。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生态,网络暴力才不会一再“变种”或升级,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开盒挂人”的滋生土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该铲除“开盒挂人”新式网暴的土壤了

2024年06月17日 07:26   来源:扬子晚报   戴先任

  “人肉搜索”泄露隐私,危害不小,但现在还有一种相较于“人肉搜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暴力行为,那就是网络“开盒挂人”。“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而遭遇过“开盒挂人”困扰的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民众。“开盒挂人”行为,亟待整治。(6月13日央视新闻)

  如果说“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的“1.0版本”,网络“开盒挂人”则是网络暴力的“加强版”。

  2023年“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中央网信办去年也曾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造谣攻击;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等行为。

  “开盒挂人”等网络戾气不能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对于没能履行好管理责任的平台,要能进行相应的惩戒,提高违规成本。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也要守土有责,要能履行好管理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受害者在面对“开盒挂人”等网络暴力、网络戾气时,也不能忍气吞声选择沉默,要勇于说不,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则要畅通网民的投诉渠道,降低公众的维权成本等,不仅要畅通法律解决途径,通过法律予以遏制,还要重视“教化力量”,通过弘扬网络新风气来化解网络戾气,要从道德上进行规范与引领,提高网友文化素养和公德意识等。

  此外,“开盒挂人”背后还隐藏着个人信息买卖黑产。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个人信息买卖黑产进行“全链条打击”。商家、电信运营商、网络平台、铁路部门、航空公司等个人信息管理者、使用者,要能尽好管理责任,保护好消费者、用户的个人信息,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

  “开盒挂人”“网络厕所”等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折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仍有待加强的现状。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生态,网络暴力才不会一再“变种”或升级,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开盒挂人”的滋生土壤。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