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水果产业竞争逻辑在变化

2024-06-18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夏日来临,吃上一口甘甜多汁的西瓜,可谓享受。“刚到6月份,就能吃到1元一斤的西瓜了!”继榴莲、荔枝、樱桃之后,西瓜也迎来了大降价,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今年第23周,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6种果品批发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0.4%。

  水果更便宜了,原因还是供求关系。今年水果供给相对充足,冷库存贮水果清库销售,应季时令水果陆续上市,进口水果也加大供给。以西瓜来说,今年入夏早、气温高,露地西瓜提前成熟,增产幅度大,导致阶段性供给显著增加。以蓝莓来说,此前的较高利润吸引了国内扩种,种植面积大且上市期相对集中。以榴莲来说,伴随准入条件放开、通关便利化程度提高,价格竞争越发激烈。

  不过,不同品质水果的价格差距在拉大。一方面是优质优价,新品种价格好、高品质价格优、大品牌价格高。尽管西瓜价格大势下行,但不同品种、品质、品牌的差距依然明显。冰糖无籽西瓜价格依然较高,就因为其口感更好。另一方面是低质低价,这在大路货产品上很明显。直播带货成为销售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水果在线上以低价畅销。

  从需求端看,水果产业的市场逻辑在变化。水果是市场化和附加值最高的农产品之一。如今,水果是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想买就有。在此基础上,消费者的偏好也日益多样,品类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相比粮食蔬菜,水果消费有一定的享受型因素,许多消费者抱有“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心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从供给端看,水果产业的产品逻辑在变化。尽管产业在壮大,但依然存在结构不平衡、品质不稳定以及物流、加工等短板。究其原因有资金投入问题,有种植模式问题,也有技术应用问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和进口国。一颗猕猴桃若能在消费者买时硬度和甜度刚好,无疑会大受欢迎。只有做到源头的标准种植、产后的分选分级、储藏的高效保鲜,果品一致性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需要产业的深层次变革。

  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多样,高中低价的果品都有其存在价值和目标市场。同时,行业竞争逻辑在变化,从以往的单一价格竞争转向价格、服务、品牌等多维度综合竞争。可见,无论价格高低,都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

  关注内外联动发展。水果过去是我国优势出口产品,如今进口水果深刻影响着国内市场,国内果业与国际果业互动愈加频繁。智利车厘子等跨越千山万水走上中国餐桌。进口弥补了国内品类的不足,给行业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从理念上看,果农和果商要深度融合,组成适应现代产业规律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从技术上看,适宜地方可引进试种有前景的特色水果,经本土驯化后,实现产业化种植。

  重视错位发展。目前许多主产区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帮助果农销售。今后要警惕一些地方水果种植的低质量无序扩张,把重点放到优化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品种结构上。如蓝莓,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期,后来者应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和自身实力,合理安排种植规模,切忌盲目跟风。目前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确定,要注重特色挖掘和品牌打造。

  莫忽视全产业链发展。水果产业链长,尽管生产快速发展,但采后处理和流通加工仍处在初级阶段,设施和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整体质量和效益。以冷链来说,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远低于美日等国,腐损率较高。以加工来说,精深加工不够,导致没能发挥“蓄水池”功能,鲜果销售易遭遇价格困境。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各方要抓住机会延链补链,为果农保驾护航。(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水果产业竞争逻辑在变化

2024年06月18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夏日来临,吃上一口甘甜多汁的西瓜,可谓享受。“刚到6月份,就能吃到1元一斤的西瓜了!”继榴莲、荔枝、樱桃之后,西瓜也迎来了大降价,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今年第23周,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6种果品批发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0.4%。

  水果更便宜了,原因还是供求关系。今年水果供给相对充足,冷库存贮水果清库销售,应季时令水果陆续上市,进口水果也加大供给。以西瓜来说,今年入夏早、气温高,露地西瓜提前成熟,增产幅度大,导致阶段性供给显著增加。以蓝莓来说,此前的较高利润吸引了国内扩种,种植面积大且上市期相对集中。以榴莲来说,伴随准入条件放开、通关便利化程度提高,价格竞争越发激烈。

  不过,不同品质水果的价格差距在拉大。一方面是优质优价,新品种价格好、高品质价格优、大品牌价格高。尽管西瓜价格大势下行,但不同品种、品质、品牌的差距依然明显。冰糖无籽西瓜价格依然较高,就因为其口感更好。另一方面是低质低价,这在大路货产品上很明显。直播带货成为销售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水果在线上以低价畅销。

  从需求端看,水果产业的市场逻辑在变化。水果是市场化和附加值最高的农产品之一。如今,水果是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想买就有。在此基础上,消费者的偏好也日益多样,品类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相比粮食蔬菜,水果消费有一定的享受型因素,许多消费者抱有“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心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从供给端看,水果产业的产品逻辑在变化。尽管产业在壮大,但依然存在结构不平衡、品质不稳定以及物流、加工等短板。究其原因有资金投入问题,有种植模式问题,也有技术应用问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和进口国。一颗猕猴桃若能在消费者买时硬度和甜度刚好,无疑会大受欢迎。只有做到源头的标准种植、产后的分选分级、储藏的高效保鲜,果品一致性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需要产业的深层次变革。

  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多样,高中低价的果品都有其存在价值和目标市场。同时,行业竞争逻辑在变化,从以往的单一价格竞争转向价格、服务、品牌等多维度综合竞争。可见,无论价格高低,都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

  关注内外联动发展。水果过去是我国优势出口产品,如今进口水果深刻影响着国内市场,国内果业与国际果业互动愈加频繁。智利车厘子等跨越千山万水走上中国餐桌。进口弥补了国内品类的不足,给行业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从理念上看,果农和果商要深度融合,组成适应现代产业规律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从技术上看,适宜地方可引进试种有前景的特色水果,经本土驯化后,实现产业化种植。

  重视错位发展。目前许多主产区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帮助果农销售。今后要警惕一些地方水果种植的低质量无序扩张,把重点放到优化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品种结构上。如蓝莓,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期,后来者应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和自身实力,合理安排种植规模,切忌盲目跟风。目前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确定,要注重特色挖掘和品牌打造。

  莫忽视全产业链发展。水果产业链长,尽管生产快速发展,但采后处理和流通加工仍处在初级阶段,设施和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整体质量和效益。以冷链来说,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远低于美日等国,腐损率较高。以加工来说,精深加工不够,导致没能发挥“蓄水池”功能,鲜果销售易遭遇价格困境。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各方要抓住机会延链补链,为果农保驾护航。(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