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通乡村公路的“最后300米”有多难?(图)

2016年12月29日 11:37   来源:东方网   长安濮存

  最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四川省宜宾县合众村一些村民的反映:他们村修建的一条乡村公路存在问题,一条立项2.8公里的村道,实际长度却只有大约2.5公里,短了整整300米,不仅如此,这条路还存在着其它问题。(12月28日央视财经)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遭遇商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而且短斤缺两咋办?肯定第一时间就是打“12315”,进行投诉维权。而如果一条规定修2.8公里的乡村公路,只修了2.5公里,差了300米,还“水泥一敲就碎,涨水一冲就垮”,又该咋办呢?

  《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村民举报,记者通过查看公路现场,走访村民和相关人员,证实了村民反映的情况属实:少修300米,水泥不达标,没有排水沟,没有护坡,存在30万工程资金黑洞等现象。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脱贫奔小康,先修康庄道。村民到12、3公里外的镇上赶集,走得快的也得走1个多小时,交通非常不便,于是通过“一事一议”向上申请立项,通过群众集资一部分,交通局拨一部分,政府拿一部分的集资方式,修一条长2.8公里的乡村水泥路。对于一个偏远、落后的乡村,这样的一条路可谓是村民的“经济大动脉”,可如今整整缩短300米,偷工减料,计划造价95.2万的工程,至少存在30万黑洞。不要说脱贫致富了,村民出行安全如何能保障都存在问题。

  十八大以来,发生在公路领域的腐败得到一定遏制。在2014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行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为乡村公路“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根据《意见》这条乡村水泥路的实际里长、工程造价、工程要求、用料要求,以及工程验收等均要公开透明,可在这段乡村路上,国家政策的阳光却因为相关监管慵懒散而被遮蔽了,账是糊涂账,路是“糊涂路”。

  “打通最后300米”有多难?这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急需当地相关部门对其中存在的腐败严肃执纪“亮剑”,对相关人员严厉追责,为民众揭晓答案,并严格按照工程要求,保质保量为村民修一条2.8公里长的致富路。

  最后300米何时打通,让我们继续关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