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载得起乡愁,乡村民宿方能致远

2016年10月18日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广东清远 李荣灿

  近年来,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快与好能否并存,成了乡村民宿经济能否支撑起乡村经济的关键因素。由于工作原因,笔者去过一些乡村民宿,看到乡村民宿发展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印象最深的是“像乡村的乡村民宿”。比方说广东清远市清新县的“有居”民宿,总体设计规划有乡村韵味,基础设施建设有乡土味,风格的设计与人们印象当中的乡村吻合,山水相映,绿树成荫,整齐不失特色,犹如一幅山水画,走进去有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城市里走惯了水泥路的人,来到这里会想起儿时的家乡,会让游客想“常回家看看”。

  但也有一些地方走了一些弯路。比方说,我去过附近的一个乡村,一方面因为山水等自然景观美,另一方面在当地乃至全省已小有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为了扩大旅游影响力,该乡村在原基础上大力发展民宿,且改建动作很大,整村外墙进行了统一的具有强烈现代感的装潢,原本崎岖的山道,挖山去石尽量拉直,铺上水泥路面,安装水泥扶手;水潭周围也尽可能用水泥或瓷砖砌好。该村项目负责人说,“民宿主要是向城市人开放的,我们力求含有更多的城市元素。”当时,与我同去的友人失望地感叹:“从城市来到农村,脚下踏着的还是城市一样的路,非我所愿。”

  我认为,乡村民宿要走得远、走得好,就要立足乡村,载得起游客的乡愁。很多城市来的游客都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根”在农村,心里面的“家”在乡村,到乡村民宿游玩,其实是在寻找乡愁,感受已经逐步远去的“家”的味道。另外,与城市相比,乡村多了一份宁静、清新,给人惬意的放松。人们向往的农村,期望感受的乡村民宿,不仅仅是要在乡村,而且还要有乡村味,绝对不是所谓的“城市般的装潢”。为此,乡村民宿的规划与建设,要把做足“乡愁”作为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发展的使命,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原貌、尊重本土文化。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权力的触角不能伸到村民的寿宴    2016年08月25日
  • ·村霸贻害,严惩不贷(图)    2016年05月26日
  • ·从偷狗遭村民暴打致死说开去    2015年12月17日
  • ·“村民不吃自种粮”谁能心安?    2015年08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