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宏观税负不降低 企业总税率下不来

2016年12月29日 07: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朱达志

  其实所谓劳动力税率高,抬升了总税率,很难说是中国企业负担重的最主要因素;宏观税负高才是企业税负重的重要因素。

  -----------------------------------------------------

  玻璃大王曹德旺最近三番五次地站出来澄清:我没有跑,不想跑,也不会跑。是的,他的福耀集团今年实现了40亿元税后净利润,比去年增长了20%多,为什么要跑呢?但是近期在谈及制造业成本高时,曹德旺仍然感慨不已:中国税负比美国高很多。

  中国企业税费负担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排名,中国企业总税率高达68%,位列世界第12,只比排名第11的巴西(68.4%)略低一点。总税率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欠发达国家;而主要发达国家总税率都明显低于中国,比如德国48.9%,美国44%,英国30.9%。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也只有47.4%。

  这份榜单可信吗?国家税务总局的专家李万甫表示,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流转税依附于价格,企业可以实现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分离,企业只履行缴税义务,因此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总税率数据是虚高的。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却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中国企业的总税率主要来自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和其他税种,并不包括流转税,因此68%的总税率不存在虚高问题,甚至可能被低估了。

  作为普通纳税人,我们对中国企业总税率的高低其实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从总体的物价水平角度,却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之高。很多商品,在国外很便宜,到了中国价格却要翻番;即便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内的售价也往往比销往国外的价格高许多。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成本(包括税费支出)远高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流转税也较高。这些高额税费,其实就是所谓总税率的计算依据。

  中国的总税率过高,原因很多。按公共政策专家郑春荣的说法,在68%的总税率中,中国的劳动力税率高达48.8%,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很重,另一方面体现社会保障待遇高,保障力度大。郑教授此言有一定道理,说到“社会保障待遇高,保障力度大”,却有些言过其实。中国社会保障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企业缴纳部分虽然不低,但并没有证据证明它们全都用在了社保支出上,“待遇高”云云缺乏说服力。

  就算企业缴纳的高额社保费都用在了社会保障实际支出上,由此推高的物价水平也增加了全体国民的生活费用支出,这实际上无异于降低了国民的总体福利和幸福感。因此,适当下调企业的社保缴费幅度,很有必要,也很迫切。

  其实所谓劳动力税率高,抬升了总税率,很难说是中国企业负担重的最主要因素;宏观税负高才是企业税负重的重要因素。近20年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在增加,宏观税负一路攀升,直至近年在减税降费举措下仍稳定在29%左右。而“政府规模”是个广义的说法,中国“吃财政饭”的总人数之多,令人咋舌。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许多工作都以“服务外包”的名义转嫁出去了,这更加剧了机关人浮于事的状况。

  因此,要想切实降低宏观税负水平,减轻企业的总税率负担,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精干公务员队伍,实乃当务之急。这也正是贯彻今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减税降费、切实降低宏观税负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提高消费税率的紧缩之虞    2013年09月26日
  • ·个税改革:不止于起征点    2016年03月11日
  • ·中日政党交流机制重启的背后    2015年12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