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崔文苑:营改增要搭好框架细处着眼

2014年04月04日 0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进一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应继续推动制度创新,既要设计税制“搭好框架”,又要做到设置税率“细处着眼”。要在总结现行营改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未来涉改行业情况,提高和增强税收征管能力

  经过两年试点,营改增的成效被社会广泛认可。未来,全面深化的营改增将进入“深水区”,能不能一如既往释放改革红利,“撬动”财税体制改革,还应继续推动制度创新,既要设计税制“搭好框架”,又要做到设置税率“细处着眼”,还需提高征管水平、加快立法进程,保障改革顺利推进。

  对于营改增来说,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创新设计增值税税制。税制设计核心在于税基的确定,而税基基于不同的产业存在不同的难点。税基就是增值额,理论上来讲容易确认,但涉及具体行业后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对于服务业,针对劳务的增值部分在确定和抵扣的认定上较难;对于金融行业,从事存贷款业务,其增值额是利差,但服务对象是存款人和贷款人,无法针对利差征收增值税并给服务对象开出增值税发票。

  难题客观存在。如何突破,推动试点顺利进行?从大的改革思路上来说,税基易明确的建筑业、电信业和旅游业等,可实行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而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可采用简易征收方式。

  从每个行业的特点来说,税制需要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对于新建不动产销售、商业用不动产的租赁和再次销售,按照一般增值税制度和标准税率进行征收;但居住用不动产的租赁和再次销售,可给予免税。

  营改增试点的进一步推进,还需要考虑税率减并问题。营改增过程中,除了原有的17%和13%两档税率,根据试点行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增设了11%和6%两档税率。但是税率档次越多,意味着不同行业税负水平不同,会导致高征低扣或低征高扣等不公平出现,妨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调整升级。从国际经验看,目前实施现代型增值税制度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采用的都是单一税率,在其增值税制度统一实施和运行后,并没有出现行业间的税负差别过大的问题,反而较充分地体现了税收公平。未来需要考虑尽早解决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减并问题,否则税率统一问题久拖不决,将成为营改增“后遗症”。

  营改增进一步推进,面临征管机构的分工和征管方式的变化调整。首先,营业税原是地方系统征管,而增值税是国税系统征管,营改增打破了国税和地税之间原有的分工。地税系统承担的征管工作移交给国税系统的过程,会引发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征管风险。其次,对生活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征收增值税,增值额确定和抵扣的确认难度远远超出制造业,需要更多复杂的信息,征管方式面临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完善征管体制机制,将为营改增的顺利推进提供顺畅渠道和配套技术。

  营改增进一步推进,则需要加快增值税立法。增值税立法改革时机较为成熟,在“十一五”时期,增值税作为税收立法改革的一项计划由人大确立,但因要推进营改增,实现税制转换等原因导致增值税立法被搁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给增值税立法带来新的改革时机。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加快立法将使征收过程有法可依,有助于减并税率、稳定宏观税负。

  需要注意的是,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将造成地方主体税种营业税的流失。因此,改革的顺利推进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通过财政体制改革的通盘方案来重构地方税体系。

  总之,营改增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头戏,应在总结现行营改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未来涉改行业情况,系统设计相对统一公正的增值税制度,提高和增强征管能力。(经济日报记者 崔文苑)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提高消费税率的紧缩之虞    2013年09月26日
  • ·个税改革:不止于起征点    2016年03月11日
  • ·中日政党交流机制重启的背后    2015年12月09日
  • ·房产税需要理清的几个问题    2014年08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