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2月23日晚间,北京警方查处保利、蓝黛、丽海名媛等3家涉黄俱乐部,查获嫌疑人数百名。26日,网曝一份扫黄落网人员名单(大多为化名),该名单暗示其中包括不少知名网红、投资人和企业高管。这还了得?!网民们的兴奋神经一下被撩拨起来,穆雅斓、papi酱等人气网红及知名投资人徐小平等大咖,都成了重大嫌疑对象,长江商学院也因此“中标”。
神秘的“扫黄”名单制造了一场网络狂欢
一份没有出处也没有精准信息的涉黄名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猜测范围。但凡与描述内容有几分符合的互联网投资人、创业者或“丝网红”,都被亲朋好友问候了平安与否。这种“关怀”像是一把把利剑,刺向众多候选人。熟人多少会保持几分礼仪与客套,陌生网民却只管扛着道德大旗,率领指责与嘲讽的大军前来攻打。
网民们拥有强大的道德评议权,对不公平事件打抱不平,对“黄赌毒”涉案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然而,握有“上膛的枪”的网民,对社会的评议,更多表达出愤怒、不满与嘲讽。他们更愿意相信互联网创投圈人士都是伪君子,道貌岸然。
不信任身边人,不惜以告密方式获得权力感、正义感和安全感,每当类似现象发生,就会有批评指向网民的不讲证据、缺乏理性、太容易冲动。这其实源于一种集体焦虑。房价、疾病、教育、人际焦虑等等,都吞噬着人们的安全感。社交媒体上的“全民扫黄”恰恰起到了权力补偿的作用。【详细】
传播类似扫黄名单,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一般人因窥私欲的满足而津津乐道,人性如此,倒也罢了。传播未经证实的流言而人云亦云,虽不道德,但也算不上多大的恶。真正可恶的,是那种刻意的闪烁其词、恶意的揣测中伤乃至诽谤攻击。它们中最严重者,其实已然越过道德底线,进入了法律管辖的范围之中。对此,监管不能缺席。
可现实是,相关管理部门往往总是对那些败坏公序良俗,乃至侵犯他人尊严与权益的行为,不怎么过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执法状态,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人的为所欲为。【详细】
网络闹剧谢幕,不能忽略了真问题
虽说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猎奇、八卦心理,但整个朋友圈都疯狂传播此事,津津乐道于此,这就沦为一场网络闹剧了。北京警方的一次执法行动,为何会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值得好好琢磨。只是不论原因是什么,都不能忽略了真问题。【详细】
提起扫黄,这些年的大动作真不算少,2009年东莞市将第一把火烧向了色情产业,掀起当地扫黄风暴,最终火焰烧至京城,烧掉了涉黄产业龙头的“天上人间 ”,引起一时轰动。2014年在央视的曝光下,东莞市在全市范围内又一次开展了大规模、大面积扫除娱乐场所色情业的行动。每一次的扫黄行动都雷声滚滚,规模浩大,可谓重拳出击。但反观这几年的扫黄效果却值得人们反思,重拳之下诸多娱乐场所暂时做出收敛状态,短时间内有所改观。但随着事件的流逝,等到条件适合之时又故态复萌,或者“变体存活”,色情活动仍旧存活,并没有真正撼动行业根基。
“我们能看到多远历史,就能看到多远未来。” 对于扫黄行动来讲,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重拳之下的威力虽大,但毕竟存留时长有限。“回头看”的力度有多大,涉黄产业存活的土壤就有多贫瘠。【详细】
微言大义:
@有人叫我另外换个昵称:发廊举办沙龙。
@清猗之湄:昨天,融资的会议开到了后半夜,昏暗的灯光下大家都默不作声。条款过了一遍又一遍,感觉就差那么一点点了,气氛有些压抑。沉默良久,创业者点燃一支烟,轻轻说了一句:我们的优势亮点是能捞人。现场顿时一阵骚动,四处是签字笔划破纸面的声音,坐在后排的也不顾了体面,挤到桌边来……
@淡忘与铭记56105:娱乐至死。
@Mr-梵高:对一些人是狂欢,对那些被无辜猜疑的人难道不是网络暴力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一份不知出处、语焉不详的“扫黄名单”满足了吃瓜群众的无尽想象,过了把娱乐至死的瘾,只是网络闹剧谢幕后,别忽视了一些真问题。为什么扫黄行动雷厉风行,卖淫嫖娼却总是死灰复燃?这份名单是真是假,是谁泄露的?面对被污蔑,只能靠老板们自证清白吗?已是新媒体时代,为啥这些整日号称理念超前的互联网企业精英还走不出“饭局+夜总会”的传统社交模式?
一场网络狂欢,至少该留下些思考,不应只是一地鸡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