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给人“机会”,国企哪来的机会?

2016年12月26日 07:16   来源:红网   肖明君

  “新来的大学生,我们连探亲假都不敢给,怕一回去就不回来了。”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无缝钢管厂一位作业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诉苦。这样的困扰,在国企中并不鲜见。记者调查发现,近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新人走骨干”的现象,在与民营企业的同业竞争中,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明显加剧,特别是金融、贸易类业务部门离职率上升明显,即便是央企、上市公司,也难于幸免。(12月25日《瞭望》)

  因为财富是人创造的,这才有了“人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一说。从这个意义上,人才的流失,骨干的逃离,实际上也就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种流失由于很难放到账面上,因而更隐蔽,更容易被忽略,尤其如果遇到从来不会“算大账”的国企领导,真以为“走几个人不算什么,想来国企的人一抓一大把”的时候,隐疾就会变成国企的恶疾。

  要说,放在当下的早已市场化了的人力资源环境中,“流动性”几乎是一个常态了,而且本着“人往高处走”的诱惑,但凡跳槽,必然是奇货可居,能力出众的“骨干”优先,无论什么企业,同业之间相互挖挖墙脚,撬人不商量,也不是什么塌了天的事情。另外,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才流动起来是好事情,这是达到“人尽其力”配置效果的市场的作用,所以,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环境下,在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再讲什么“骨干流失”,这就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有人才外流,就应该有人才引进,各有擅长,各取所需罢了。问题是,现在看来,国企的人才流动是单向度的,是不可逆的。上文提到,有的国企领导的意识中“我从来不缺人”,但国企走了什么人,留了什么人,那就不好说了,当领导的自己也心知肚明。

  现在有个词叫做逆淘汰,逼走了有本事的,留下了平庸的,大概就是说不少国企用人的现状了。正常情况下,企业用人的激励机制要达到“能者上不能者下”“有为者有位”的效果,至少也符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才好。然而,在很多国企的制度环境中,有本事的人普遍有“被不公平对待”的感觉,拿不到与能力和付出相对应的报酬、尊重,长此以往,抛弃老东家就是不得已的事情了。而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求安稳,有关系背景,不好好干活也能活得马马虎虎的人,国企强大的“保障力”就显示出吸引力了。久而久之,国企就成了“只适合练手,不适合久留”的人才中转站,成了民企的“黄埔军校”。就像报道中一名钢铁企业负责人所说:“走了的都是有能力的,不想走的人都是现在走不动、走不了的。”

  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国企人才“逆淘汰”的异常现状,还可以归因于企业用人制度中的“机会不均衡”。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机会”,有纵向和横向之分,目前的国企人力架构,多数仍是“金字塔结构”的科层制结构,与当下扁平化、网格化、团队式的高效率“项目作业”模式相比,就过于老化和落后,在国企,要想“混得好”,只有“往上爬”华山一条路,而且越往上,机会空间越逼仄,最后只能剩下“宝塔尖上最后一人”,而其他有本事的人,只能选择逃离。而在当下的公司治理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处于“平行轨道”上,凭借各自本事,相互角力但是不冲突,这就体现了“横向机会”的有效激励性。

  其实,媒体的调查也论证了这一点:国企分配制度不健全、人才上升受阻、论资排辈严重……当然,不乏有国企发现了问题所在,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深层改制,比如,有的效仿互联网巨头建立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建立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制度,为员工更多提供“横向机会”,少一些行政级别编制,多一些技术激励层级,让人人有尊严,有钱赚,有奔头。

  总而言之,既然“机会”对于每一个职场中人都是刚需,那么,进行合理的“机会设计”,就成了人才流失严重的国企,必须潜心要做的功课。给人“机会”,国企就是给自己机会。在这方面,国企不妨放下“老大”的架子,向国内外理念先进的企业学习一下,用机会来尊重人才或骨干,要比什么“感情留人”更靠谱,也更容易获得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达到“留人留心”的目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改掉“机关病”国企才像企业    2016年12月15日
  • ·企业为何看不远    2016年11月28日
  • ·国企缺乏创新能力吗?    2016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