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掉“机关病”国企才像企业

2016年12月15日 07:40   来源:长江日报   冯海宁

  中石油总部机关改革“靴子”落地,改革进程牵动人心!据悉,本次改革,在先期调整对外合作部的基础上,再压减机关部门1个,撤销专业分公司1个,机关人员编制和处室总量同步压减20%,也就是说减人和减机构同时进行。(12月14日《中国石油报》)

  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国企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实现营业额11504.37亿元,同比下降11.9%;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下降94.4%。营业额、净利润双双大降,意味着中石油很难再养活“闲人”,中石油此次“瘦身”很有必要。

  这里所说的“闲人”,并不是说一些员工无事可做,而是说“事少人多”,人事比例失衡。一般来说,“人浮于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问题“穿着连裆裤”,一并构成了国企“机关病”。其实,这种“病”不仅存在于中石油身上,在国企总部机关表现尤为突出。

  因为不少国企是从原行业主管部门脱胎而来的,身上的“机关基因”或者机关作风还未完全褪去,多数国企无论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都是一种行政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企的效率、成本必然与真正市场化的企业有一定差距。

  笔者以为,国企“机关病”不仅是部门职责交叉、“人浮于事”,还有其他问题。譬如,去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专项巡视反馈情况显示,有的国企存在“贪贿病”,如贪污贿赂、滥用职权、阳奉阴违等;有的国企存在“作风病”,如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滥发奖金等。这些病其实也是一种“机关病”,过去曾存在于某些政府机关。有必要通过改革彻底改掉这些“机关病”。

  如果以现代企业制度来全面审视,或者与一些优秀的民企来比较,就会发现更多问题。无论是中石油还是其他国企,唯有彻底改掉各种“机关病”,国企才不像机关像企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企业为何看不远    2016年11月28日
  • ·国企缺乏创新能力吗?    2016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