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好去产能攻坚战 扎实有效推动供给侧改革“重头戏”

2016年12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是扎实有效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任务非常艰巨。为此,要统筹处理好去产能与稳定供应、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着力消除地方政府在去产能工作中的行政机制惰性和不作为的制度基础,坚决把住源头,严禁新增过剩产能,深入细致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决策部署。会议强调,明年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明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明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在应对挑战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重大结构性失衡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要解决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因此,中央要求,明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点任务,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确保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去产能位居五大任务之首,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是扎实有效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任务非常艰巨。做好这项工作,地方要与中央“一条心”,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要严守规矩、落实责任,还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坚决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腾出空间,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017年是去产能的攻坚之年,如何才能乘势而上,扎实有效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这一“重头戏”?

  首先,平衡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是去产能任务的核心问题。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统筹处理好去产能与稳定供应、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更加科学精准、有序有效地去产能。

  除了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外,还要加快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及金融政策。关于去产能企业的重组、破产等资产处置,也要继续实施好相关财税会计支持政策。

  其次,杜绝央地“猫捉老鼠”现象,根本上要着力消除地方政府在去产能工作中的行政机制惰性和不作为的制度基础,解决好相关法律缺失问题。目前各地在去产能方面普遍逐级签订的“军令状”,年底要盘点交账看落实。去产能要加速进行,严肃追责比“时间表”更靠谱,“军令状”绝不是一张仅用来表决心的白纸。

  还有,去产能要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要坚决把住源头,严禁新增过剩产能。各地方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新上过剩产能项目。对一些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不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业务。

  明年去产能要更加严格地控制新增产能,更加坚决地淘汰落后产能,更加严厉地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淘汰落后产能,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关停”,对落后产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对达标无望的项目及企业依法依规予以关停清退;另一手“抓转型”,鼓励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最后,要深入细致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各地要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与加强社会保障相结合,做好政策托底,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政策的执行和奖补的落实,让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三者平衡协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强调“预期引导”?

     坚持稳中求进 让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