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自己养的鱼”背后的无力感

2016年12月01日 07:30   来源:长江日报   严辉文

  不吃自己养的鱼,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因为新近见诸报端,才不免又会引起一阵物议。

  不久前,记者到天津塘沽周围的过百鱼塘采访,见了一位叫陈明的养殖者。知晓了鱼塘从鱼苗放进去那一刻,就离不开药,中间还要不停投放消毒药、抗生素,隔两个月还得增加改善水质的药。一年七八次的鱼药使用,一次就得撒下去30多箱。那位陈明说:“我们不吃自己养的鱼。”

  不吃自己养的鱼,看来又要成流行句式。如果媒体有耐心继续做下去的话,类似的句子很容易实现加长排列:不吃自己养的鸡,不吃自己养的猪,不吃自己养的虾,然后,种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菜,种果的不吃自己种的果,卖酒的不敢喝自己酿的酒,做豆腐的不吃自己做的豆腐,卖米粉的不吃自己做的米粉,甚至种粮的不吃自己种的粮,那该是一种何等壮观的可悲景象?

  然而人们并不能就此绝食。肉是要吃的,蔬菜粮食水果之类都是少不了。现代社会是分工细化的社会,已经使自给自足成为严重的不可能,于是乎只好一面小心翼翼,一面心存侥幸;一面精挑细选,一面又眼不见为净。这就不免形成了所谓的互害局面。你暗自庆幸自己养的毒鱼变成了钞票,他同样高兴自己养的垃圾猪变成了钞票,然后大家都在看似平静不起涟漪的市场交易中,变成了“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的主儿。

  当然,形势有时不免会向好的方向转一点。比如媒体曝光了“不吃自己养的鱼”,于是监管部门就又查一查鱼的产销链条。有时或许还会出现超市不售活鱼的怪诞之事,但大大方方地使用禁药养鱼的事还是会收敛一时。不过,养猪者、养鸡者,恐怕又在一边庆幸,这回栽了的只是养鱼人。如果媒体曝光其他行当的糗事,养鱼人同样会在松一口气之余,拼命投药以增加鱼的产量和销量。最后“不吃自己养的X”,仍是一种高度流行的公开秘密。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互害局面?这些年仅时评家们就开了许多药方,比如加大处罚力度,绑定监管者责任,开放举报曝光渠道、强化地方政府职责等等。似乎时评家们从哪个角度都写过,但结果呢?事实证明所起的作用不大,大概连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也算不上。

  到底该如何根治顽疾?该说的人们早就说了,此外或许已没什么救世良方。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真想解决问题,这不仅不是一件不可求解的难题,而且治理难度已经在降低。“不吃自己养的X”现象至少表明,包括养殖者、经营者、监管者在内的许多人都明白了,大家同样对食品安全充满了期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是最好的共识基础。至于有关监管部门如果忙不过来,办法也多多,只要开放消费者投诉渠道,开放网络举报渠道,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又何愁事情搞不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