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成“冷线”,源于官心“不在服务区”

2016年11月24日 14:25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公布官员手机号码,各地早有先例。此举本意是希望能减少沟通成本,拓宽群众表达意见、提出问题的渠道。但不少公布的电话常无人接听或无法拨叫。这让“公布官员手机号码”的效果适得其反,百姓对此也大为诟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人民政府、人民公仆的题中应有之意。公布官员的手机号应该视作公务员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也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官员的手机号也是一种办公电话,而办公号码就不应该作为个人隐私保护起来。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专门为公务人员配备了公务手机,就更应该将这些国家资源用在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公务人员,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手机号码属于个人隐私,不能泄露,也不想泄露。当然,在信息化的今天,也不排除有一些不法分子、好事之徒,因到处兜售垃圾信息或散步“小广告”,而让一些领导干部“心有余悸”、“心生厌烦”。但是,抛开可能带来的“被骚扰”、“被广告”等烦恼,官员的手机号更多时候是应该向老百姓公开并24小时开通的,这是联系服务群众的需要,是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重要通道。群众有事找政府、找干部,是对政府、对干部的信任。只有老百姓有了诉求,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领导干部,并能得到及时回应,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热线真的“热”起来,老百姓的内心才能热乎乎的,也才能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热线“降温”成“冷线”,老百姓也会心灰意冷。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热线必须两头热,才能真正发挥联系上下、沟通官民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参政议政、干部亲民为民。常言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一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热心、诚心、善心、爱心,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便会想方设法俯下身子、弯下腰来,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反之,官员的心中装的不是人民的安危冷暖、民生疾苦,而是自己的“小九九”,也就难以将心安放在“服务区”,所谓的热线必然“已暂停服务”和“不在服务区”。

  诚然,在互联网日益普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形势下,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领导信箱、热线电话了。网来网去、网上网下,在网上走好群众路线,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已经成了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有些干部会借口说公布手机号已经没有必要。这其实只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只要心中始终是热的,服务群众的激情始终存在,就不会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热线热不热,“接通”只是开端,能够及时高效地将老百姓的事情办好才是根本目的。“创新”失去了“富民”这一根本,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来,公不公布官员的手机号和能不能办好事情没有关系。如果能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好,不公布手机号也没关系。真正的人民公仆不需要老百姓追着来反映问题,而是能够主动联系群众,去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并真心诚意地去帮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解决好、落实好。

  大道至简,大法至易。公布官员手机号,也存在一个立法规范的问题。是否公布官员手机号,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哪些人应该公布,应该公布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有相应的文件进行明确,在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各级人大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身的政务公开规范。只有将官员的所有从政行为都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着力打造好法治政府,一切皆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否则,光凭热情、仅靠命令,今天热了,难以保证明天不会“降温”、“变冷”。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