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王思聪“撕”相不要太难看

2016年11月23日 09:22   来源:长江日报   □ 严辉文

  最近,知名导演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主角“潘金莲”名义在其微博中发表公开信,反对万达院线封杀华谊兄弟出品的该部电影,紧接着,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独子王思聪在微博中接上了火,反击冯小刚说话阴阳怪气。由此,一场对撕大戏拉开了大幕,简直快要盖过电影本身的风头。

  所谓撕,其实是论辩、论战。称之为“撕”,是网络的语言创造,也生动说明当下的一些论辩,特别是网络论辩,早已忘记论辩应有的礼仪规范,虽然隔空交阵,却全然不顾斯文,跟当街对骂开打差不了多少了。“撕”似乎渐成趋势,举凡师徒反目,夫妻离婚,新片展演,商业竞争,人事纷争等等,简直快到“不开撕无新闻”的地步。

  “撕”似乎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互撕双方名气不小;二是互撕双方火气不小;三是撕相越来越难看,有时连围观者也看不过眼。

  不是说我们的时代只能一团和气,也不是说互联网时代不需要辩论。正所谓理不辩不明,任何时代都需要真相,需要真理,需要辩论,而互联网时代,正因为资讯传播更快,传播影响力更大,互动性更强,围观者更众,因而比任何时代更需要明辨是非。

  然而在一些“互撕”者,真理和真相,常常并不是重点诉求。或者至少在撕相太难看之际,人们看得更多的并不是真相,听得更多的也不是真理,有时甚至于是恰恰相反。显然,互撕者正在带来某种负面效应。

  一是恶化辩论生态。有道是有理不在声高。讲究的是辩论技巧和对真理的服膺。曾在真理面前,连不恰当的大音量,也可能被视为噪音。然而现在,声高之类已经算不上什么问题了,更多的时候,互撕的双方有势力有金钱有地位有名声之类显得更重要。这种互撕难免让偏见和傲慢占领了掩盖了真相和真理。更令人难受的是,一旦互撕起来,就全然讲不了体面,有时候甚至于什么套路被人不齿,撕者就会用上什么套路。怎样的技巧便于混淆黑白,便于抹黑和诬陷对手,撕者总会更为向往。

  二是加剧撕裂局面。互联网时代似乎天然容易分出阵营,容易出现选边站队的情形,因而互撕局面一旦形成,就已经不是撕者双方秀下限的事情,而是两大阵营越来越低俗的口水战。一场撕战,既有主撕者,又有副撕者;既有主战场,也有分战场;有围观呐喊者,也有拉边劝打冷拳者。这样一来,互撕双方撕相越难看,舆论生态以及社会生态的污染面也会越大。

  如果非要把论辩和沟通视作“撕”,那么请不要撕相太难看。相信多一些克制、理性、谦逊、忍让,于己于人于时代都是更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