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的关爱缺一不可

2016年11月11日 08:09   来源:千龙网   刘剑飞

  昨日,民政部发布的今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这902万农村留守儿童有805万人没有父母作为监护人,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占比高达89.3%。(11月10日《新京报》)

  虽然此次民政部发布的留守儿童总数较之此前全国妇联报告的6000多万大幅减少,但是在这902万留守儿童中却有九成处于无父母监护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有805万留守儿童没有父母作为监护人,长期处于和父母分离生活的状态,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也暴露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可谓任务艰巨。

  对于这种结果,民政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落实强制报告责任、落实临时监护责任、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落实户口登记责任、依法打击遗弃行为等,但是在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中,还是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隐私保护。关爱留守儿童不宜大张旗鼓,应该悄无声息进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处在6至16岁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敏感和脆弱,也正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已经开始“懂事”了,如果在帮扶救助时过于张扬,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给他们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如果让他们感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或者感到“低人一等”,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闭、孤僻等不良性格倾向。

  因此,在帮扶和关爱这些留守儿童时,应该注意对他们的隐私保护,救助行为最好低调进行,对他们的心理成长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比如,救助时轻车简从,不拍照,不宣扬,不展示,不报道,不让留守儿童抛头露面表达“感激之情”等,别让关爱成伤害,这些都是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也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有之义。

  其次,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精神关爱。这805万留守儿童没有父母作为监护人,长期和父母分离,存在着很严重的亲情缺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加强物质帮扶和权力保护的同时,能够注重他们的精神关爱,一方面可以建立亲情平台,利用手机、网路等方式,加强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通过跨越时空满足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满足其亲情需求,还可以利用暑假、节假日等时间,组织留守儿童深入父母务工所在地,进行短暂生活和团聚,通过短暂团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弥补亲情缺失。

  当然,平时对留守儿童还是应该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爱机制,在帮扶关爱留守儿童时,注重他们的精神关爱,比如,可以向留守儿童讲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使其理解和认识到父母外出完全是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并非抛弃和遗弃不管,更不是不爱自己。还可以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举行一些活动,鼓励其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等,真正将留守儿童当做自己的子女来对待,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以此转移其亲情缺失的悲观和失落。

  另外,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和自保自救技能,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精神追究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有,消除制度壁垒,加快户籍等制度改革,出台就业等优惠帮扶政策,这些都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有之举。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绝不仅仅是确保其物质生活无忧,还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和精神关爱,这样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才有一个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从这个角度讲,虽然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减少,但是805万无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还是十分艰巨,任重道远,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浮光掠影,需要持续深入努力,久久为功。(千龙网评特约评论员 刘剑飞)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