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个坚持”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方向盘

2016年11月08日 15:16   来源:南方网   罗建华

  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会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理事会全体代表和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11月7日新华网)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此次习近平亲切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获奖者代表,提出了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褒奖和肯定,也是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寄语和勉励。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过去,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新闻舆论战线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主动开展决策调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战线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突出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反映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展成效,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文者,贯道之器也。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更当牢记职责、奋发有为,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习近平提出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为指引,努力争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政治方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灯塔。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要坚持党的领导。于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的政治定力,坚守党和人民的政治立场,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马克思曾形象地把报刊等新闻媒体比作社会舆论的流通“纸币”,“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不好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搞乱人心、破坏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于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志向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新闻舆论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坚持正确新闻志向至关重要。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所从事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喉舌,理所当然地要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搞清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企如何应对境外不实舆论    2016年07月15日
  • ·防汛抢险中的舆论场    2016年07月12日
  • ·舆论要做好“人心”这篇大文章    2016年07月05日
  • ·舆论场自净能力待增强    2016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