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企如何应对境外不实舆论

2016年07月15日 08: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陈济朋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有26辆出口新加坡的地铁列车因车体出现裂痕,被退回中国。消息一出,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但新加坡交通部很快发表声明称,这些裂痕是2013年检查时发现的,鉴于列车尚在保修期,近3年已分批将列车运回青岛免费更换。声明强调,这些瑕疵都是表面裂纹,不会影响列车系统和性能的安全性。制造商中国中车也回应称,此前修复完成的列车已返回新加坡并重新投入运营。

  近年来,中国制造尤其中国高端制造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媒体炒作。不过,这则被媒体重新翻炒的“旧闻”,在新加坡交通部、中国中车等及时澄清后,事态已基本平息。此事的后续影响虽有待进一步评估,但相关企业在危机应对时与媒体和舆论互动的方式值得深思。

  “旧闻”被翻炒,源于香港传真社的一篇调查报道。该报道描述了一批列车从新加坡包装、起运,再到青岛四方车辆厂返修的过程。报道的标题突出渲染“中国制造商”“裂缝”“秘密召回返修”等关键词,同时将此事与香港地铁从中车四方采购合资制造的车辆相挂钩。报道虽然采访了多方当事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匿名。

  传真社是一家去年才依靠众筹方式成立的小媒体,在这家新闻机构此前发布的几篇报道中,充斥着对中国制造的标签化和丑化。这家媒体为扩大传播效果,还会将其稿件提供给其他媒体采用。单从它对中车四方车辆召回事件的报道来看,由于未能在发稿前得到中车方面的回复,所做的报道难称得上客观中立。

  相关报道在新加坡、中国引发关注,使得中车四方陷入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危机。好在这家企业的危机公关表现尚可,联合其他当事方及时澄清了事实,很快消除了不良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境外发展,这一事件对于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毕竟,境外舆论环境相对复杂,一些境外媒体可能会出现不太负责任的渲染式报道,一旦应对不当,可能会损伤企业形象。

  面对媒体炒作,及时和精准的回应十分重要。媒体报道在网上传开的第二天,中车四方就承认相关出口车辆存在瑕疵,并强调经第三方评估后认为并不影响运行安全,而且强调这是对客户负责的主动召回。此外,中车四方还在声明中称,自己是一家百年老企,对车辆出现瑕疵感到痛心,将采取措施,加强各环节的质量管控。这种大方得体的回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舆论随后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一事件中,除了中国中车的回应值得点赞,新加坡交通部和中国香港方面的回应,也发挥了很好的呼应作用。关于竞标细节、产品安全性、产品批次、返厂运送方式以及所谓“数据造假”等疑点的官方说明和详细澄清,打消了公众的大部分疑问。虽然现在仍有一些媒体纠缠于更细小的问题,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事件基本上被定性为正常的企业召回行为,舆情迅速平息,各种处理也算得当。

  不过,从此次召回事件中企业与媒体舆论互动来看,确有一些值得总结和吸取的经验和教训。首先,这一事件显示出中国企业对于境外舆论环境仍不很适应,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多具有爆炸式和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企业越早回应越好,为媒体核实信息提供更通畅便捷的渠道,也很重要。

  其次,回应力求真诚,言之有物,应尽可能多地向媒体提供细节,避免以讹传讹。比如,对于香港传真社报道中提到的电池爆炸的细节,应在第一时间澄清这只是在测试阶段发生的一次事故,而非文章提到的“不止一次”。

  最后,可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的普遍做法,一旦媒体报道出现明显的抹黑和污蔑造谣,企业要声明保留追究对方责任的权利,必要时可要求更正事实错误,尤其是细节上的事实错误。

  作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不可难免,对此当然要高度重视,但若能在出现问题后主动坦诚披露相关信息,可以避免日后给人留下炒作机会;而危机出现后若能及时妥善应对媒体舆论,展示出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也能做到转危为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防汛抢险中的舆论场    2016年07月12日
  • ·舆论要做好“人心”这篇大文章    2016年07月05日
  • ·舆论场自净能力待增强    2016年06月17日
  • ·什么样的新闻容易反转    2016年05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