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12日至14日访问中国,并出席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自2010年开始形成总理级政府磋商机制,这是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唯一的总理级磋商机制。此外这是默克尔作为总理第九次访问中国,她带来了“半个内阁”和一个高级经济代表团。这一切都明确无误地显示出中德关系的高水平。
中德贸易额2015年为1567.8亿美元,德国是欧盟内部遥遥领先的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了中国对欧盟贸易的约30%。2015年中国再次成为在德绿地投资(创建投资)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超过美国的252个,再创历史纪录。在中国,德国产品从大型机电设备到民用消费品一直享有盛誉,说起欧洲汽车,中国人现在想到的主要就是德国汽车。
然而如果拿起一份德国报纸,看到的常常是中德关系的负面消息。它们可能是要求默克尔政府向中国的“人权问题”施压,在南海问题上使用美国或菲律宾的腔调,质疑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资本进入德国开展收购德企等商业活动表达质疑和不满等等。
中德分别是亚洲和欧洲的最大经济体,两国无重大利益纠纷和冲突,经济又有较强的互补性,应当说双方继续扩大合作仍有广阔空间。毕竟中德的经济总量分别是世界老二和老四,而中国只是德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德国在中国的大贸易伙伴中排第六。中德如果继续向对方敞开胸怀,就可能在中欧之间创造更显赫的合作奇迹。
多少受“思想认识”拖累,仍有些放不开手脚的还是德国。德国显然并非完美国家,但它在中国社会的形象却相当好,中国媒体经常谈论德国产品之精细,以及德国人相对于现代制造业的优秀品格,看的大多是德国的长处。以至于有的德国学者对中国媒体说:你们把德国看得太好了。
中国人也知道德国有问题,但我们觉得那些问题更多需要德国人自己去解决,比如如何把难民问题处理好等。
然而德国一些舆论精英却一再犯西方精英们的老毛病,愿意在解决中国的问题上扮演他们热衷的推动者角色。“人权”是那些人喊得很响的一个口号,关于中国人在消除贫困、发展民生等基础性人权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有些听不进去。
美国等西方社会普遍流传的其他对华偏见也影响了部分德国人,比如默克尔来中国前,有报道称德国安全局提醒她到中国后不要打手机,因为“中国的间谍攻击越来越凶猛”。这可真是咄咄怪事,这样的提醒应当在默克尔去美国之前对她重点交代才对,因为斯诺登披露,默克尔在“棱镜门”的监听计划中。
当然,德国是西方的重要成员,并不生活在真空中,德国舆论在对华问题上有些西方舆论的通病我们多少能理解些,也未必就会很生气。我们希望的是,德国的舆论精英们能够更用心些,为了德国的利益能够比其他西方国家的舆论精英更有胸怀和远见,不要干扰了德中合作大踏步前进的好势头。
德国历史上贡献了大批哲学家,这不仅是勤于动手的“工匠民族”,也是一个思想深刻的社会。现代中国的起点很低,人口基数比整个西方加起来还大,它的事情怎么可能像某些只见识过盆景一般小社会的西方人想的那么简单。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又如此快,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投入康德、黑格尔那种级别大智慧认真分析的深奥道理。
相互尊重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基础的原则之一,但在不同文明之间落实起来,实际上又挺难的。中德在这方面做的不是最差的,从而有了迄今两国关系发展迅猛的成果。然而就像上面所说,中德两国可以做得更好。西方文明的内在能量已差不多耗尽,它的再发展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其他文明交融合作,实现新的战略性突破。德国应当在这方面走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前头。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