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必理会“逢中必喷”的网络杂音

2016年07月15日 08: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曹林

  前段时间,两张照片下不同的评论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一张照片拍于清迈机场,说的是一群日本学生候机时坐在地板或椅子上看书,没有人玩手机——评论区一片赞扬之声,称赞日本孩子的习惯很好。几天后,微博上出现另一张照片,西安几十名小学生赴日本参加夏令营,在机场排队等候时秩序井然,没有大嚷大叫乱窜乱跳,而是席地而坐安静地看书――评论区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称他们摆拍作秀。

  这种“双重标准”,激起了很多人的愤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习惯好、素质高,而中国的孩子就是摆拍、作秀?

  坦白说,我也反感这种双重标准,厌恶一些人在涉及中外对比时习惯性的自我矮化——对发达国家仰视和美化,对自己国家则习惯性地俯视和贬低,缺乏客观的平视。不过,我劝那些义愤填膺的人,不必对两张照片下的不同评论耿耿于怀,不要理会那些明显不讲理的极端声音,因为你的义愤填膺反而会给那些非理性的声音以舆论存在感。

  其实,仔细浏览“中国小学生安静看书”新闻的相关评论,质疑摆拍、作秀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都是在点赞和鼓掌——有人盛赞“少年强则中国强”,有人称“这些小朋友值得大人学习”,有人说“国民素养就是像这样在一代代人中不断提高的”。因此,我们没必要盯着那些不讲理乱喷的少数人,而忽略那些理性的、代表多数人态度的理性声音。事实上,无论什么新闻,哪怕再好的事情,跟帖中总会有一些毫无逻辑甚至“逢中必喷”的杂音。

  媒体和公众应该形成一种共识,不给那些反理性、反常识、反人性的声音以舆论存在感,不理会、不批驳就是最好的应对。不过,有些人似乎特别介意那种极端的声音,甚至会在一件事发生之后刻意寻找极端的声音,把极端声音当靶子批判一番。其实,这种盯着极端声音去批判的习惯,只会带来更多负面效果。其一,不讲理就是不讲理,不讲理的人不太会因为你的说理所教化而变得理性;其二,你的批驳提升了极端声音的舆论存在感,客观上起到了二次传播的效果——本来它们只是夹杂在跟帖中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专门拿出来批驳,正中其下怀。

  更重要的是,反驳甚至会让一些人变得兴奋,使他们觉得只有足够极端才能获得关注——他们并不介意是否被批判、被鄙视,他们对形象和声誉毫不在乎,只要有人关注就觉得很好。舆论场上,一些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话越来越极端,以极端博眼球,某种程度上就是“批驳提升了其舆论存在感”的负效应所激发的。你越骂,他越兴奋;骂的人越多,他越能找到舆论存在感——他们追逐的就是这种“有人骂有人关注”的舆论存在感。

  面对舆论热点,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判断自信——自信那些理性、公正、善良、有基本判断力的人,都会做出这种判断。要在这种判断自信下看到主流和舆论基本面,看到理性客观的大多数,而不是盯着和寻找极端声音——被极端声音激起的伪问题和毫无价值的泡沫议题牵着鼻子走,既浪费舆论资源,也恶化舆论生态,拉低公共讨论的品质。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企如何应对境外不实舆论    2016年07月15日
  • ·防汛抢险中的舆论场    2016年07月12日
  • ·舆论要做好“人心”这篇大文章    2016年07月05日
  • ·舆论场自净能力待增强    2016年06月17日
  • ·什么样的新闻容易反转    2016年05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