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伤医者放弃落户”不是谁的胜利

2016年11月07日 08:16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最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示了一批“居转户”落户人员,有网友对其中一人提出质疑。据称,此人系上海市某中学的一名教师,曾在2015年涉及一起暴力伤医事件。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当地人社局随后就相关情况进入复核程序。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则是,当事人已“因个人原因”撤销落户申请。

  毫无疑问,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暴力伤人是应当谴责的。而就舆论环境来说,在医患关系十分微妙的现在,伤医事件的性质就更加敏感。再加上上海市户口本身所具备的“含金量”,引起争议并不意外。当事人主动提出撤销申请,放弃多年来“转正”的愿望,想必也是不堪舆论的压力。

  闹出伤医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事人的素质水平。事发后,有媒体在官方微博发起民意调查,阶段性结果也显示,97.4%的网友认为“应该抵制,女教师素质太低”。

  对于恶劣行为的排斥和反感是普遍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心理基础。但是,具体到每件事请,不应仅靠着情绪和感性,而是要在规则的框架下讨论。

  按照上海市“居转户”审批的相关规定,即使暴力伤医的情节属实,但既然进入了公示阶段,至少说明当事人并未受到治安管理以上的处罚。除非能够证明审批程序出现了明显漏洞或者猫腻,仅就其本人的经历而言,“禁入”缺乏必要的政策基础。

  更进一步说,即使暴力伤人者被指不配为人师表,这也只是对其职业道德水平的质疑。在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情况下,申请落户依然是其享有的一项权利。

  目前,当事人已经提出撤销申请,此事就此应该告一段落。但在此之外,公众舆论中对“低素质者”的无限度“杀伐”,却值得警醒。特别是,在这些声音中或多或少可能还夹杂着本地居民本能的排外情绪。

  固有印象中,外来者的增加会分散城市的种种公共资源,原住民本就对此怀有排斥心理。一旦出现“低素质者”落户的可能,更会激发出“羞与为伍”的心理。对当事人的攻讦和谴责,也就成为了这种情绪宣泄的出口。

  上一个受到群起攻之的“靶子”并不遥远。前不久,中国游客在日本酒店“顺走马桶盖”同样引发热议,进而演变为对当事人的“人肉”。之后,当事游客向单位提出辞职。

  目前,还不知道当事人的生活还会受到多大的冲击,能否继续在岗位上正常工作。考虑到之前的例子,恐怕不乐观。但对“低素质者”的攻讦和谴责,并不会让人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平。要让城市更加美好,也不能只靠将“低素质者”挡在门外。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