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导游”,自问世起就被视作是解决宰客、甩团、强制购物等“导游之痛”的市场利器。今年5月份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相关政策,广东、吉林、湖南等多地陆续启动线上线下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试点几个月来,“网约导游”遭遇呼声高、现实冷的窘境。(11月3日《羊城晚报》)
“网约导游”的诞生是很光鲜亮丽的,它很早就被视为是解决宰客、甩团、强制购物等旅游乱象的“灵丹妙药”,备受社会各界的期待。不少人看好“网约导游”,是因为其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有着互动评价机制,而之前的案例则是淘宝与网约车,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利好。缘于这样的现实经验,很多人对“网约导游”充满期待。而“网约导游”的试点运行,也是“叫好”声不断。
遗憾的是,运营几个月之后,“网约导游”似乎见证到了现实的残酷,虽然“叫好”声不少,但似乎并不“叫座”。许多“网约导游”接单很少,一些更是一单都没有接到。“网约导游”为何会遭遇这样的现实尴尬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一些旅游乱象,导游行业的口碑一般,好评度不高;第二,统计数据显示,不跟团自由行的游客比例也已升至70%左右,许多年轻人没有“叫导游”的习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问题;第三,则是一些老年游客虽然有需求,但并不具备叫“网约导游”的网络水平。
这样一审视便足以知道,“网约导游”的遇冷很正常。更何况,“网约导游”作为新生事物,一定要叫好又叫座吗?似乎没有这样的规定,也没有这样的必要。“网约导游”火也好,不火也罢,都是游客们的自由选择,也都是旅游市场的一种呈现,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何况,即便“网约导游”的口碑真的做出来了,监管也跟上了,但市场没有需求,还是火不起来吧?这是市场的残酷,也是市场的逻辑。
对于“网约导游”叫好不叫座,的确没有必要过于上纲上线地进行评价,因为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相关部门没有必要去强扭“网约导游”,让其“叫好又叫座”,只需守护好底线即可。如加强对“网约导游”的权益保障,让更多具备资格的人无后顾之忧地加入进来;再如强化对“网约导游”的底线监管,避免他们成为线上的“黑导游”……守好底线,尊重市场,这就是我们对待“网约导游”的态度,至于其“叫座不叫座”,自有市场规律来调节。
这就是说,审视“网约导游”无论是拔苗助长还是盲目打压,无论是“捧”还是“棒”,都是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只有更好地尊重市场规律,其才会有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前程。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