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转账后被拉黑”戳出支付逻辑硬伤

2016年10月11日 07:48   来源:红网   

  10月4日11时许,陕西西安的王女士给一位朋友转账2700元,转完后她发现2700元误转给一位不熟悉的好友“萌妖儿”了。当她想让对方退还时,却被对方拉黑了。而她向微信支付客服95017打电话求助,“客服说转账是我自己发起的,无法撤回,也不能提供对方的信息。”(10月10日澎湃新闻网)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场景支付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乘坐公交车、地铁,仅需手机扫一扫就完成“投币”;在商城购物时,顾客只需手机触一下支付终端,就完成支付。但“祸福相依”,手机与支付的深度绑定,在给顾客带了便捷生活体验的同时,也悄然埋下“支付炸弹”。而王女士误转账后被拉黑的惨痛经历,就是“支付炸弹”爆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交易过程分析,王女士误将“萌妖儿”当成收款人进行转账,显然是自己犯糊涂。但王女士要为此付出2700元“泡汤”的代价么?当然不用。因为王女士与“萌妖儿”之间没有形成事实的交易,或者是赠与关系,王女士还应该是2700元的主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比如,我们通过网银转错账,银行方面会积极协助讨回损失金额。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微信方面却拒绝了王女士的撤回请求。微信客服何以如此坚决地拒绝王女士呢?其逻辑是,只要转账当时是自愿的,就不能撤回。这个逻辑明显是错误的。没错,转账时是自愿的,但这个自愿是建立在错误判断之上的自愿。而发现自己犯错之后,王女士肯定会“不自愿”。显然如此片面的自愿,不应该成为微信客服拒绝王女士的理由。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中误转账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出于便捷性的考量,微信转账只要选定收款人,就不需要再次核对身份,使用者稍有不慎,就会出错。比如,今年2月福建南安的何先生在春节同学聚会时,酒后竟然在群里连发3个金额5000元的超级红包。由此可见,“误转账后被拉黑”不仅是王女士个人的安全警钟,更戳出移动支付逻辑的伤。而这个逻辑的硬伤,稍有不慎就会“伤及无辜”。

  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支付安全指数呢?一方面公众要提高警惕。比如,不要绑定大金额的银行卡,手机丢失要立即注销号码补办新卡,大额转账前“三思而行”。更重要的是,支付APP要修正自己的支付逻辑硬伤,当客户发现转账错误后,应给予适当的补救措施。比如,一分钟内可以撤回,误转账后客服帮忙讨回,等等。事实上,撤回在技术上并不是问题,微信、qq早已具备撤回消息功能。但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在更关系客户切身利益的移动支付上,撤回却姗姗来迟呢?

  文/薛家明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