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是奥巴马任期内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成果之一。虽然两国存在地缘政治(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地缘经济(TPP)争端,但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启动BIT谈判,意义不同寻常。
中美BIT谈判谈了8年,超过20轮,这场马拉松式谈判,双方谈判稳扎稳打,成果显著。2013年7月,双方开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进行实质性谈判。去年6月,双方首次交换负面清单出价,并开始负面清单谈判。负面清单出价谈判,意味着中美BIT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双方在讨价还价中已经交换过三次改进了的负面清单出价,负面清单出价攸关双方核心利益,双方在这方面的较劲和讨价还价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美方的负面清单出价,中国关切三个方面:即美方将关键性的基础设施、重要技术、国家安全等列入负面清单。关键是,这三项负面清单,美方并未给出明确定义,成为美国制约中国投资的保险项——如果美国认为有问题,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止中方投资项目,而且美国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意味着,中国在美国投资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方投资者的利益难得保障。
三个负面清单外,中美贸易和投资领域存在的长期问题,美方也没有给出让中国满意的进展。譬如美国依然管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美国对中国资本和产能项目进入美国的高门槛依然存在,美方在这两方面一直不愿给予中国相应承诺。
美国则认为中国市场较为保守,金融、通信、煤炭等领域,仍对外资进行严格限制,美方认为这些限制不利于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形成良性、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国存在着国有或准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譬如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只有1%的市场份额。
中美BIT谈判,包括各自的负面清单出价,是让对方给予本国更多投资便利,同时对于本国基础和战略产业给予保护。谈判是个过程,既有博弈,也须妥协。中美BIT提交的负面清单越来越少就是明证。
中美双方也都朝着达成谈判的方向努力。今年6月,通过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双方同意加快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当时,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认为BIT谈判需要加速;9月4日中美两国元首杭州G20峰会的成果清单中也包括“BIT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加之两党候选人表现出来的反全球化倾向,因而谈判双方都希望中美BIT最好能在奥巴马任期内完成。
期望很好,但是谈判也面临着大压力。美国大选年,美国在经贸上总是要找"替罪羊",中国一直都是两党的靶子。两党候选人都反对TPP立场——对于美国主导的区域自贸机制都不感冒,特朗普和希拉里在大选期间更不可能支持中美BIT,他们都认为中国人抢美国人饭碗。
即使中美达成BIT谈判,还面临着参议院这一关。不过,即使中美BIT最终未达成,但是中美两强艰苦谈判的过程将"增加双方的信心以及更多跨境投资的可能"(美国前财长保尔森语)。
而且,不管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上台,他们基于美国的利益,选后将回归现实主义,会继续BIT谈判——无非是在负面清单进行出现出价。两国达成BIT谈判,不仅能够化解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之争(TPP与RCEP),亦有助于促进两国的贸易和投资。
据财新网消息,2012年起,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超过55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另据中国官方最新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美国设立境外企业超过3000家,对美各类投资存量达到652.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存量是380.1亿美元,占整个投资存量的58.3%。
中美达成BIT谈判,是互惠双赢。中国已经通过3批11个自贸试验区为"三外"提供更开放的市场空间。而且中国官方具有极强的决断力和动员力,不受国内将BIT视为"阴谋论"的滋扰。毕竟,经过入世(WTO)、各种形式的自贸机制试验,中国决策面和舆论场,的已经习惯了全球化的思维模式。
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也应有更为开放的全球化思维,推进世界上最具建设性的双边投资机制尽快达成。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