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的最大威胁。
西方的担心自有西方的理由。确实,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霸权史。“国强必霸”,这是500年来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逻辑。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国家建立海洋霸权瓜分世界;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异军突起称霸世界;18、19世纪英法争霸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日相继崛起妄图征服世界;20世纪是美苏争霸的世纪。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么以西方500年来的历史逻辑来剪裁中国,就必然得出“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结论。
然而,这一推论本身是错误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结论不是迎合逻辑,而是迎合事实,只有与事实相一致才是正确的。西方的逻辑是基于西方的历史得出的结论,不能用来裁剪中国的未来。崛起的中国将会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能以既成的逻辑为依据,而只能从中国的历史事实中来寻找答案。
中国崛起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历史趋势,但中国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第一次绕开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开辟了强而不霸的中国式富强之路。之所以中国能“强而不霸”,主要是因为:
一是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国文化中没有霸权主义的元素。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武力征服不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中国人的血液中没有作威作福、称王称霸的基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今天,我们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华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这不是强者的作为,而是弱者的表现。
二是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没有称霸世界的传统。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长期是世界第一强国,雄踞世界第一的宝座长达1000多年,中国已经养成了如何当强国的成熟心理。近代以来,中国国运衰退,饱受战火的蹂躏和列强的欺凌,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三是从世界历史来看,霸极必衰是无法逃脱的法则。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世界历史几千年,凡是称王称霸的国家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往往自取灭亡。比如亚述帝国、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再到20世纪的法西斯德国、日本等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国虽大,好战必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人何其有智慧,岂会重蹈西方霸极必衰的覆辙。
四是从执政党的主张来看,称霸世界从来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战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合法的执政党,处理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了解中国的发展动向关键看党。自执政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做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始终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单边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处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共产党人说话从来都是算数的。
五是从现实境遇来看,中国没有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冲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反华的势力从未停止过颠覆活动,武力干涉、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始终在西方的筹划之中。在西方大国的怂恿下,周边有些小国有恃无恐,不断地试探和挑战中国的底线,将中国的克制视为软弱。个别大国拉偏架,唯恐中国不乱,企图破坏和平的国际环境,终止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势。但即便如此,中国也始终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定力与耐心,始终坚持以和平谈判解决纷争,不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六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条来看,霸权逻辑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武器。公平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始终高举的旗帜,霸权与压迫是马克思主义不共戴天的敌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和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相反,霸权主义本质上不是解放全人类,而是压迫全人类、剥削全人类、奴役全人类。拳头硬了就想打人,实力强了就要扩张,看见利益就要伸手,这种霸权逻辑是对国际正义的公然践踏,对人类和平的公然挑衅,同时也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可见,国强必霸的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条是背道而驰的,与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背道而驰的。
总之,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发展自己,中国的崛起不构成世界和平的威胁,相反,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是终结霸权秩序的重要筹码。中国越是富强,维系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终结霸权主义的筹码就越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