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李克强总理的“六点建议”是中国提交给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一份“中国方案”,这份方案的核心就是推动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应在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图片说明:李克强总理7日下午在老挝万象出席第十九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并在会前同与会领导人集体合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日在老挝万象出席第19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就下阶段“10+3”合作提出了“六点建议”,涉及金融、贸易、农业和减贫、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众所周知,在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而在紧接着召开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为东亚的和平与发展拿出了一套“中国方案”。这一切,足见中国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大国,是一支推进全球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地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在人均GDP方面中国仍处于较低水平,但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仍标志着中国的大国地位已经越来越显著,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越来越多。从全球高度考虑问题,更多地提出“中国方案”,自然也是中国大国地位和责任的重要体现。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六点建议”,针对的都是当前东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和重要课题。要知道,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就源于金融业自身的问题,比如金融业与经济的不协调、金融系统的风险和漏洞太多等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加强金融合作,增进地区金融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宁。对东亚地区来说,自然应当团结一心,共同作为。
而贸易、农业、产能、减贫等方面,无疑也是东亚地区很有潜力的合作领域。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机制,对提升这些方面的合作相当重要,也十分及时。要知道,目前东亚地区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合作基础,主要问题在于,不能过多地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域外因素。东亚各国应当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而不能互相猜忌,互设门槛、互相拆台。如果心不齐,合作就是一句空话。现在,既然大家已经走到一起、坐在一个屋檐下,就应当多想想合作的事,而不是对抗。东亚各国一旦能够在合作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李克强总理“六点建议”中的互联互通,是东亚地区能否有效合作的重要方面。东盟制定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就是一份非常好的合作规划,中国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强调互联互通,不仅是对东盟互联互通的呼应和声援,也是在号召其他国家一起加入到东亚地区的互联互通之中,共同来推进东亚地区的全方位合作。而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机制,恰恰能够为互联互通搭建更好的平台,成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基础。
除了经济,加强人文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也非常重要。因为,当今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文化引领的阶段。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如果没有文化为依托,也很难顺利开展。毕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对人的观念、意志和思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些方面磨合不到位,合作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加强人文交流,也是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基础条件之一。
总之,李克强总理的“六点建议”是中国提交给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一份“中国方案”,这份方案的核心就是推动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应在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李克强总理老挝行 双轮驱动东亚合作
李克强访老,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