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要挟村规”不合理利用造成双重伤害

2016年09月07日 14:51   来源:中国青年网   

  陕西华阴市一村子出台要挟性规定,不交垃圾清理费就不收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费用,取消一切政府优惠政策,这引起不少村民质疑。对此,村干部表示这是为了督促村民交费支持环境卫生工作,不会真的借此不给村民办业务。(9月6日《华商报》)

  在一些乡村,垃圾污染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急剧的社会变迁,难免会带来“文化堕距”现象,许多村民对环境保护缺乏价值认同,导致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缺失,导致垃圾回收与清理“慢了一拍”。面对垃圾清理费这一新生事物,村民们的价值认知存在分歧在所难免。

  不同的村民,对垃圾清理既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需要;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一些村民不愿意缴纳垃圾清理费、一些业主不愿意缴纳物业费,为何?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区环境由全体成员共享;垃圾清理作为一种公共事务,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人只愿意享受收益却不愿意支付成本的“搭便车困境”。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森认为,克服人们在公共事务上的“搭便车困境”,行之有效的治理之道就是“选择性激励”,即有选择地对集体中的个人进行差异性激励。在传统社会,道德、口碑、声誉就是一种激励手段;在利益早已“去魅”的当下,对许多村民来说,物质利益成为最直接也最有效力的激励手段。

  “要挟村规”将缴纳垃圾清理费与享受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的“资格”挂钩,显然是对村民正当权利的变相剥夺--二者之间并没有关联,却被生硬地捆绑在一起;“要挟村规”作为一种懒政之举,遭遇老百姓的批评质疑在所难免。那种只讲究目标正义却忽视程序正义的做法,那种“只讲结果却不讲过程”的陈旧观念,显然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一些村规民约在和谐邻里关系、建构社区认同、解决公共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村规民约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却对村民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与约束力。可是,并非所有的村规民约都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村规民约也难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过度利用甚至滥用村规民约,不仅损伤了老百姓对村规民约的价值认同,也会损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何尝不是一种双重伤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理社会。没有法律基础的“要挟村规”,显然经不起推敲;村规民约也要有边界意识和底线意识,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只有让村规民约更具法治意识、更具时代气息、更具人文情怀,村规民约才会实现道德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杨朝清)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