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喝一杯20块”讨薪困境下的“二次伤害”

2015年08月19日 10:55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河南郑州市一农民工与包工头喝酒讨要工钱,包工头称“喝一杯20块”,农民工将一杯酒灌下后昏迷在街头。据悉,劝农民工喝酒的包工头欠其四五万元工钱,多次讨要未果。(8月18日《郑州晚报》)

  在包工头强势、农民工弱势的格局下,农民工的讨薪之路,无奈和艰辛通常都是其底色;这一点,在“喝一杯20 块”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讨薪本是农民工正当的利益诉求,却被包工头人为地设置了附加条件;“喝一杯20块”极尽刁难之能事,明明不想支付欠薪,却又摆出一副“不是我不给钱,而是你不能喝”的姿态。

  “喝一杯20块”对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进行了忽略,在本质上是麻木、冷漠等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物。对农民工的遭遇失去了敏感的反应能力,对农民工父亲生病住院需要用钱的特殊情形无动于衷,不仅没有及时地“雪中送炭”,反而对农民工进行“二次伤害”,用强人所难的方式让农民工知难而退。

  被逼喝酒的农民工不仅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也承受了精神上的伤害。“喝一杯20块”原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契约,这样的社会交换也没有法律依据,农民工为何要接受?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形下,这名农民工多次讨薪未果;“喝一杯20块”尽管苛刻,却能够要到微薄的欠薪;在“能要一点是一点”的驱动下,农民工进行无奈而艰辛的退让和妥协。

  每一位被欠薪农民工的背后,都藏匿着一张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农民工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缺失,让其成为一个边缘群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层层转包、环环拖欠,包工头和农民工之间通常只有简单的雇佣关系,却缺乏法律纽带的维系。于是,压缩工资乃至恶意欠薪,就成为包工头对农民工进行压榨和盘剥的“生财之道”。

  当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当劳动者尊严得不到最基本的维护,农民工被迫走上了讨薪之路。只不过,制度化维权渠道往往耗时耗力,“漫漫长路”让农民工“等不及”、“伤不起”。在眼球效应时代,当常态的维权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农民工讨薪就可能演化为“剑走偏锋”的表演性博弈,用下跪、堵楼、拉横幅等方式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试图用“围观改变讨薪难”。

  在制度化维权渠道不够畅通的背景下,农民工讨薪“悲苦叙事”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博眼球维权”的自我矮化也好,“喝一杯20块”的自我伤害也罢,弱者用这样无奈的低姿态的方式来维权,让人痛心不已。一个旨在让劳动者“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的社会,农民工的讨薪之旅,不应该如此曲折和屈辱。(杨朝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