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3日公布的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显示,有27.05亿元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或清理盘活;其中433.47万元扶贫资金被违规套取或用于与扶贫任务无关的支出,9706.82万元扶贫资金闲置未及时发挥效益;27个扶贫项目效果不佳。(8月4日《人民日报》)
一头是贫困人口热切盼望脱贫,一头却是巨额扶贫资金长期睡大觉,这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正印证了笔者老家的一句“土话”:衣服闲着,人冻着。这其中,固然有扶贫专项资金“碎片化”之类的体制机制问题,“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但究其根本,还是责任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做没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有没有“舍得一身剐”也要把贫困“拉下马”的决心和信心?显然,这些扶贫资金“掌勺者”该醒醒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巨额扶贫资金沉睡的背后必定躺着一批不作为的“僵尸官员”,他们要么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 “懒”症者,对扶贫工作没热情,得过且过,遇事不是绕着走,就是“踢皮球”,当“太平官”;要么是“滥竽充数”的“庸”症者,对精准扶贫没思路,面对精准扶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双手一摊,耸耸肩,束手无策;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症者,对贫困群众缺乏感情,对贫困群众脱贫的愿望无动于衷,习惯于做“官老爷”,习惯于得“实惠”、捞“好处”……凡此种种,才使得如精准扶贫“血液”般的巨额资金被“冷冻”,冷了贫困百姓的心,严重阻碍了中央精准扶贫的举措。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显而易见,巨额扶贫资金的“沉睡”应该“归功”于一些干部扶贫担当意识的“不醒”,然而,“为官避事平生耻。”权力就是责任,只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年,习近平在正定任职时,为了让群众“吃饱肚子”,经过实地调查、深入研究,提出了“依托城市,引进智力”的发展构想,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十二个字,被群众称为“二十字经”,这些办法是“打破常规解决正定起步晚又要高速度的一条捷径。”很快解决了正定群众的“肚子问题”,让正定人民“翻了身”;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因为“见不得老百姓穷”,把家搬进深山,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一头钻进扶贫攻第一线,不遗余力“与大山较劲”,把科学研究同农民需求相结合,把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农民的新技能、新本领,先后完成28项山区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如果这些担当意识“不醒”的干部能“睁开眼”,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心中有贫困群众、执着于扶贫,多想想什么样的扶贫项目更符合地方的实际,扶贫资金该怎么管理更可靠,每一笔扶贫款项怎么花更有效率,做到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哪里还会出现巨额扶贫资金沉睡的现象?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于扶贫攻坚战上“不作为”的某些部门和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该“有作为”。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依据条例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的精神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既要对动扶贫资金“歪脑筋”, 把扶贫款当“唐僧肉”、搞“雁过拔毛”式的“蝇贪”、“鼠患”们严厉问责,也要对把扶贫款当“冷冻肉”而“束之高阁”的“僵尸官员”们严厉问责。对于那些在群众心里无异于“死了”的“僵尸官员”和部门,严厉追究责任,就是对善待、慎待扶贫资金最好的“保驾护航”。
在建党95年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强调“不忘初心”,体现在扶贫工作中,就是要一头扎到扶贫对象中,以群众最需要的扶贫效果,来帮助群众协调资源,理顺扶贫机制,终结扶贫资金沉睡或被挤占挪用的现状。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发挥出切实效益,才能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