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铁纳凉,“劝离”莫如“劝礼”

2016年07月26日 11:04   来源:南方网   司马童

  席子、塑料布甚至是硬纸板铺在地铁站内,有人躺着睡觉,有人围坐一圈打牌,孩子在一旁嬉戏打闹。近日上海持续出现高温,极端最高气温达40度,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地铁13号线金沙江西路站成了附近居民的“避暑圣地”。对此,车站方面呼吁居民文明避暑,将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加大劝导力度。(7月25日澎湃新闻网)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每到这种时候,正如一些商场、图书馆的“避暑纳凉”作用被不断开发,现如今,随着地铁在诸多城市的生根落脚、四处蔓延,周围市民尤其是那些居住条件较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又觅得了一处免费舒适的清凉之地。在地铁站通道走廊的席地而坐、“抱团”避暑,的确存在有欠文明和雅观的“形象问题”,但这“问题”并非不可容忍,所以,与其“劝离”莫如“劝礼”。

  城市里,盛夏酷暑一“凉”难求,无疑是地铁纳凉族屡屡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此,3年之前,南京某报纸曾经发起了一项“地铁纳凉该不该罚”的网络投票,结果八成以上的投票者认为,进站纳凉人群只要没有过分喧哗和影响通行,就不必过度指责或给予罚款。可见,比起在地铁站内乘凉引发的担忧和顾虑,大多数市民并不刻意拘泥于“形象洁癖”——只要相安无事,尽可宽容视之。

  地铁纳凉与其“劝离”莫如“劝礼”,说白了,就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一年之中的“蒸笼气候”终归有限,低收入群体的纳凉需求也可体谅,那么何不将“赶一把”变为“帮一把”,一方面让地铁纳凉者感到更受尊重,一方面又促使他们自律守规。其实,采取这种“人性化”的地铁管理思维,非但无损于城市形象,反会有利于城市美誉。比如去年夏天,杭州地铁曾专门用铁栏围出一块纳凉区,供市民避暑,每天吸引了几百人来扎堆纳凉。

  地铁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种直观标志,对于地铁纳凉者,相关部门是热衷“劝离”而后快,还是追求“劝礼”而和谐?我看这答案其实不言而喻。因为,这社会不可能处处“十全十美”,唯有对不够鲜亮和华丽的一面,也能抱以一份平常心,并努力做到兼收并蓄、相融相助,这才更能映衬和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而包容、和美而真实。否则的话,即使看上去“花团锦簇”,实际上却不过是“金玉其外”罢了。

  地铁纳凉需要一定的管理之“劝”,但这首先应是基于认同这种避暑方式的以诚相待、以礼相劝,而不是预先戴着某种“有色眼镜”,将纳凉者早早归于了“麻烦制造者”。回头而论,上海地铁车站内也不是今天才有席地纳凉者,前几年的《青年报》就报道称,对于酷暑里的这些“特殊来客”,上海地铁官方微博曾表示:不鼓励,不提倡,当然也不会干预。所以,“劝离”肯定不是第一选项,尽力“劝礼”才是着重方向。

  地铁纳凉该怎么看?浙江大学一位专家说得好,“他们来公共场所,必定是他们有困难,比如家里环境没那么舒适。这时候,公共设施要有这样的气度和胸怀来接纳他们,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象征。”假如有关方面点赞这样的人文情怀,那么大热天的时候,主动规划和实施这种有“人情味”的公共管理,既确保了秩序,又体现了人性化,岂不如汩汩清泉愈加沁人心脾矣。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理占道经营宜疏不宜堵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蹭凉”莫蹭丢了文明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有必要允许赊票吗    2016年07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