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铁有必要允许赊票吗

2016年07月05日 07:47   来源:京华时报   □汤嘉琛

  要解决“坐地铁忘带钱包”的困境,有很多妥善的处理方法。而且这种情况属于极小概率事件,难道我们真要为这种不会对当事人或公共安全带来任何现实危险的情况,设计一套看似“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吗?

  最近,一位名叫“莉杜”的北京网友发微博称,自己急着坐地铁上班却忘带钱包,于是想找售票员赊一张地铁票,并承诺第二天还钱或微信转账给售票员,均被对方拒绝。该网友因此感慨“人性和体制太可悲”,还特意贴出了售票员的照片。令她没想到的是,网络围观者非但不同情她的遭遇,反倒觉得售票员做得没错。

  从发帖者的措辞可以猜测,她原本想将涉事售票员举报给北京地铁公司,并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转发来给那位售票员施压。但从舆论风向来看,坚守原则的售票员获得了网友点赞,反倒是发微博爆料的当事人成了众矢之的。这种几乎一边倒的舆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有比较正常的是非观。

  发帖者为何遭到网友反驳?首要的一点是,她缺少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她在微博中强调自己“上班走得紧急”,认为赊一张地铁票只是小事一桩,甚至觉得售票员拒绝自己的要求是没有“人性”,但她并没有站在售票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她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无理要求会令售票员为难,甚至可能因违章而丢掉工作。

  其次,曝光售票员照片的行为有失妥当。这个将“素质”挂在嘴边的网友,恰恰做了一件很没有素质的事——将售票员的照片贴在微博中。此举不仅说明她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很有可能还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拥趸。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网络围观者没有人肉那位售票员,反倒挖出了爆料者曾经逃票的“黑历史”。

  事实上,面临“坐地铁忘带钱包”的困境,妥善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向地铁站的其他乘客求助、改用手机软件叫车等。但很显然,她先是选择了很不合适的一种解决方案——向售票员赊票,接着又选择了很不合适的后续处理方式——通过网络曝光售票员的照片。她几乎每一步都走错了,挨骂也就不意外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在微博中提到,如果在香港坐地铁时忘记带钱和卡,可以向车站职员求助“赊票”,7天内还钱即可。检索网络消息,确实有相关的说法。但是,我们能据此认为北京地铁的工作和制度不够人性化吗?我们能简单呼吁北京也借鉴类似做法吗?从现实来看,恐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地铁都没有“赊票”一说,其中必有原因。正如前文所说,要解决“坐地铁忘带钱包”的困境,有很多妥善的处理方法。而且这种情况属于一个月都遇不到几例的极小概率事件。难道我们真要为这种不会对当事人或公共安全带来任何现实危险的情况,设计一套看似“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吗?答案已不言自明。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理占道经营宜疏不宜堵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蹭凉”莫蹭丢了文明    2016年07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